“大將軍,文將軍派人來報,說吳軍在東荊水東岸下營,止步不前。”
竟陵城北魏軍大帳內,得知這個消息的夏侯獻當即召來眾人前來商議對策。
這是他第一次陸遜這種級彆的統帥對陣,所以每一步的動作都當慎重。
縱觀陸遜以往的戰例,他在戰場上宛如一條伺機而動的毒蛇,總會在出其不意之時給對手致命一擊。
陸遜此舉是何用意?
夏侯獻在心中不斷做出推演。
現如今吳軍紮下營盤以逸待勞,這反而使得自己的軍隊陷入了被動。
如果就這麼帶著大軍走了,不理陸遜。
那麼陸遜便會親隨其後,接管竟陵。
如此一來夏侯獻軍隊的活動範圍就會被擠壓,隻能被迫卷入江陵戰場,身後還會跟著一支吳軍主力,虎視眈眈。
優秀的統帥不會選擇不利於己方的戰場展開決戰,因為這裡麵賭得成分太大了。
顯然陸遜深諳此道,他這一步棋下的,反而使得夏侯獻這邊動彈不得。
保守來算,王昶就算在春汛來臨前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姑且還能接受。
但在真正的雨季將至時就必須要撤軍了。
時間越是拖下去,越對吳軍有利。
幕僚們陸續來到了大帳裡,平南將軍司馬昭亦在帳下聽令。
聽完了戰報,眾人各自沉思,不多時參軍楊偉率先說道:
“既然先前的計策被吳軍識破,那索性便去吳軍營前求戰,此處我軍占據地利,當戰則戰。”
“不錯。”
夏侯獻表示認同,雖然這隻是常規操作,陸遜大概率是不會出戰,但總歸要試一試。
“不對啊。”這時司馬昭提出異議,“我軍既然想要在半渡而擊,那同理吳軍也能這麼做,我軍貿然前去豈不勝負難料。”
不得不說,司馬昭的軍略有所見長,但還不夠細。
“應當不會。”
鐘會看向司馬昭為其解釋道:“我軍是擁有騎兵的機動性,才可在遠離河流的村落伺機而動,而吳軍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正是。”杜預跟著說道,“如果吳軍在東荊水一帶阻擊,正合我軍心意,那倒不用前去營前叫陣了。”
見到幾位參軍意見大抵相同,夏侯獻決定讓文欽先去試試。
文欽得令後便帶著兩營將士渡河前往吳軍營前叫罵。
果不其然,在渡河期間並沒有受到吳軍的騷擾。
文欽是實打實的武夫出身,罵娘是有一套的。
除了“爾母婢”這種日常垃圾話以外,夏侯獻還讓人向文欽交待了幾句猛料。
文欽學得很快,運用的得心應手。
遠到孫陸兩家的陳年舊事,近到二宮之爭的朝堂齟齬。
總結下來就是:孫家對陸家可謂是“掏心掏肺”,你陸遜還這麼賣命地幫人守著江山,真是個大冤種!
同時又踩一捧一:嘲諷朱績、朱異完全沒有其父輩之能,江陵淪陷是早晚的事。
這使得吳軍眾將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他們是來救江陵的,如今卻被魏軍拖在這裡,萬一江陵有失該怎麼辦?
於是不少將領紛紛請戰。
陸抗雖然不至於衝動到看不清局勢,但那些辱罵他父親的那些話語,讓他心中憤怒不已。
不過陸遜還是那個陸遜。
他依舊淡定自若,從始至終就隻有一條軍令:“無有軍令,不得擅自出戰。”
一來二往,三五日過去了。
雙方的博弈又一次把問題推到了夏侯獻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