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求援(1 / 2)

說話的是王基,他帶著欣賞的目光看向杜預,這樣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竟有不俗的全局觀,難能可貴。

不過對於杜預口中蜀軍的進軍速度暫時保留意見,之後指著地圖上的“白帝城”,道:

“蜀軍若是東進,可以水軍居高臨下,順流而行,行軍速度非同小可。”

在場的諸將大多都很震驚,他們多為步騎兵將領,對水路的進軍速度沒太多概念。

他們還在對方才杜預所說的“兩日”耿耿於懷,在看他們白帝城距江陵近千裡,兩日便達?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在場隻有陸抗等一些原吳軍將領麵色如常,並未表現出太多驚訝。

杜預是個全才,他初來荊州時便多次乘船統計數據,又參照地理作出一定假設。

從白帝城乘船出發,如果借助高低落差所形成的急速水流,再趁著秋日的汛期與西風,一個時辰甚至能行七十裡。

單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從白帝城到江陵僅需十四個時辰。

後世有詩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可是,蜀軍真的會支援西陵嗎?”忽然,有部將問道。

“目前一切都隻是推測。”王基大方承認道:“但西陵被我大魏分割於西垂,武昌根本分身乏術,西陵的命運早已從上次戰役結束後就確定了。”

“步協不會不明白他的處境,他肯定猜得到我大魏會趁機向他們用兵,步氏想要保全唯有兩個選擇,要麼投蜀,要麼歸魏。”

“而我認為,投蜀的可能性更大。”

王基沒有繼續說下去,眾人暗自沉思了一會兒,很快也就明白了。

先不提魏吳兩國近年來一直交惡,而吳蜀卻是同盟的這件事。

就隻站在步氏一族的角度上來看,“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投西蜀更有機會受到重用。

就在眾人麵麵相覷之時,王基卻已開口定下了基調:

“不管蜀軍支援與否,我軍都要先發製人,早一日拿下夷道、猇亭兩處要塞,就早一日殺到西陵城下,迫使步協早日歸降。”

“諸位速速回營準備,待本督軍令一到,即刻開拔。”

“諾!”眾將齊聲道。

話落,杜預又一次開口:“王都督,下官還有一事。”

“說吧。”

“我荊州水軍截止到目前為止訓練尚可,可堪一戰,但卻隻募得兩千餘人,兵力捉襟見肘。”

杜預說著,將目前荊州所能調動的戰船數據也同時報給了王基。

王基摩挲著下巴,沉思著。

如今戰船運力是有八千左右,但真正經過係統操練,熟水性的水兵卻不多。

雖說步兵上了船可以登陸作戰,但夷道城在大江南岸,此役水上的戰力依舊很關鍵。

想了想,他看向陸抗。

陸抗麾下皆是其父陸遜留下的部曲,他們本是吳人,雖不至於人人擅長水戰,但總體戰力是有的。

“陸將軍,你隻留一千兵力駐守竟陵,領其餘兵馬與杜校尉合兵一處,歸他節製。”

陸抗雖為安南將軍、竟陵太守,但在王基眼裡降將和嫡將還是有些區彆,這一點無可厚非。

陸抗也絲毫沒有介意,當即抱:“末將遵命。”

當日。

荊州刺史司馬昭領兵出江陵,前往枝江屯住。

典船校尉杜預移鎮樂鄉,等待陸抗回竟陵調兵。

三日後,王基不等朝廷詔令,率先向宜都郡發起進攻。

一路派司馬昭、王濬率步騎六千進攻猇亭。

一路派杜預、陸抗率荊州水師五千餘眾進攻夷道。

自己則是引本部兵馬移鎮枝江,以為後援。

......

與此同時。

成都,宮城外。

一聲鳥鳴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此處北依武擔山,南臨龍堤池,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