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洛陽中軍鎮鄴,河北的局勢愈發混亂起來。
是的,沒有聽錯,是愈發的混亂。
局勢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大軍兵至河北便頃刻間四海皆服,眾誌成城。
河北向來是人口稠密之地,要知道漢魏以郡為國,光是冀州範圍內,便有多達十一郡。
各郡國世家盤根錯節,有些事情並不是太守能獨自決定的,更多要看當地大族的臉色。
要說各懷鬼胎倒不至於,但坐觀成敗,望風而動,卻是基操勿六。
就比如鄧艾引鄴城中外軍北上時路過清河,要求清河太守呂昭出兵隨行。
呂昭卻說清河崔氏與平原華氏在為地界的問題,爭鬥已久。
當年自己任刺史的時候就為此事頭疼不已,而如今正好做了一郡之長,更是要直麵如此問題,卻一直不能妥善處理,以至於與崔氏關係不睦。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表達一個意思,不是我不願意出兵,實在是家事難斷,而且沒有崔氏的支持,根本負擔不起軍隊出征的糧草、輔兵等等....
鄧艾知道此事難做,沒有過多苛責,但仍然勒令呂昭向郡中其他大族索要軍需,隨後前來彙合。
呂昭點頭答應。
其實相對而言,南麵的幾個郡還算安分守己。
而北麵靠近幽州的郡就不好說了。
此時鄴城這裡已知曉幽州軍吞並中山、河間兩郡,正在圍攻常山的這件事。
除了鄧艾目前屯住的安平郡,其餘趙國、巨鹿、渤海等地皆沒有明確響應的意思。
那種刺史振臂一呼,各郡太守紛紛來投的故事很難實現,若把刺史比做中樞,郡守便是各地軍頭,不完全一心,才是常態。
何況鄧艾剛上任不久,自然不會一呼百應。
至於說毋丘儉為何能輕易調動幽州諸郡的兵馬?
其一,幽州偏遠,消息相對閉塞,故而隻能相信毋丘儉的一麵之詞。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毋丘儉自任幽州刺史以來,在幽州已主政十餘年,根基異常深厚。
他若連一呼百應的本事都沒有,就彆號稱名將了。
對此,丞相夏侯獻明確表態,河北各郡不戰而棄城者與叛敵者同罪,並處斬了棄城逃至鄴城的河間太守黃華,以正典刑。
同時隨著夏侯獻在鄴城坐鎮時日越久,就越發的察覺到一個問題。
河北這地方地域歧視很重。
其實這種情況漢朝起就普遍存在,河北人瞧不上幽州邊塞人,河南人與河北人互相看不上,而整個關東又對關西人嗤之以鼻。
至於江東?
蠻夷罷了。
這種情況不僅體現在士人上,底層將校亦是如此。
洛陽中軍的兵源是這樣,以河南良家子為主要班底,輔之以河東、弘農等地。
再加上夏侯楙、夏侯霸兩任都督經營關中二十餘年,並且夏侯獻在輔政之初,幕府僚屬多為關西人士的緣故。
所以即便是夏侯獻從未親自經營關中,中軍裡的西涼兵也不在少數。
不過此番,天子畢竟借著丞相之威,震懾河北。
故而隻發生了一些不值一提的小摩擦,至少在現在這個節骨眼上,沒人敢真的作死。
夏侯獻將此事記在心中,而後將注意力投入到河北的戰事。
目前鄧艾軍的動向還不明確,夏侯獻此時隻知道鄧艾屯住信都。
故而他命衛將軍曹爽北上廣宗,此處便是曆史上知名戰場——界橋。
此地五郡通衢,無論是北上支援鄧艾還是解常山之圍,都很方便。
雖然很殘忍,但夏侯獻的想法跟鄧艾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
或者說樂觀點吧,夏侯獻相信張特能阻擋叛軍南下,迫使他退回中山,或者東麵的河間。
當然,夏侯獻是有田豫這張牌,才會如此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