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來到了阿陀嶺長約九公裡的長下坡路段!
高海拔外加長下坡,這樣的賽段是外國車手比較擅長的。
他們往往能夠駛出很高的速度,從而徹底跟中國車手拉開差距!
“為什麼我們中國的車手在這個路段騎不出好的成績?這不是下坡嗎?”
聽到解說員的分析,電視台的女主持人很是疑惑地詢問。
對啊,上坡路,咱體力不足,騎不快可以理解。
下坡路怎麼還騎不快?
不就是利用重力,不斷地加速加速嗎?
這能有什麼難的?
有手有腳就會吧?
“因為下坡並不是一條筆直向下的路線,我們看到鏡頭裡,李柏正在經過一個彎道。”
“整個下坡過程就是由這樣大大小小的彎道組成的,有時候還會是連續的急轉彎。”
“您覺得在速度很快的時候,見到前麵的彎道需不需要減速慢行?”
解說員解釋了幾句,又拋出來一個問題。
“肯定是要的,不然就要被甩出去,離心力嘛!”
女主持人還是懂這個常識的。
“沒錯,但頂尖車手跟普通車手的區彆,就是在你敢不敢不減速,或者說減速的幅度上麵。”
“啊?不減速的話,他們不怕衝到坡下麵嗎?”
女主持人都懵了。
這麼反常識的嗎?
但很快,直播的畫麵就告訴了她答案!
在此時的急轉彎騎行中,李柏絲毫沒有減速的意思。
反而還加大了身體前傾的角度,讓自己的重心再向前移。
與此同時,他非常流暢地切換雙腿,用弓起來的膝蓋指向彎道的“圓心”。
仿佛他的向心力就以此為方向一樣,牽引著他高速地“滑”過了彎道!
當然,出現在鏡頭裡的身影還有蓋特和盧岑科。
他們車技同樣精妙,而且緊緊地咬住李柏,吸住了他的尾流。
“放坡路段非常激烈啊!李柏現在不能有片刻,因為稍微慢一點,恐怕就要被反超!”
解說員感慨。
確實如此,觀眾們都看出來了。
這兩個外國車手實力非常強勁。
他們能跟得住李柏,就有反超的機會。
而且下坡路段,大家的體力差距就不會表現得太明顯。
能不能撐住,能不能穩住,就要看李柏有沒有足夠的膽量去維持這樣的高速下坡了!
這時候電視的畫麵被導播短暫地切走。
鏡頭給到後麵的主集團。
其實主集團已經被阿陀嶺艱苦的上坡,以及高速的下坡拉扯得四分五裂。
李柏他們後麵的第二集團彙聚了之前好多個突圍集團的車手。
而第三集團也是主集團中相對比較領先的車手們。
鏡頭給到的時候,觀眾們很努力地去找。
但大家並沒有找到中國車手的身影。
即便是呂先進,他在送李柏進攻完後,也稍微有點吃不消,稍微落後於第三集團。
倒是另外一個車隊,巴蒂瑞的中國車手王奎城熬過了讓他很痛苦的爬坡之後。
開始在放坡路段奮力地突圍、追趕。
他很快超過了呂先進,在鏡頭切走之後,努力地追上了第三集團。
當然,王奎城還想繼續追就有點難了。
大家都在高速下坡,他快也快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