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先放一邊。
這個疑問既然無法解答,那就留作備案,所有學者都將這個疑問記錄在自己的副腦中,等待探索。
相較於這種理論上的東西,大家還是更加喜歡實踐,畢竟這是當下就可以去完成的。
“既然已經能夠確定維度通道是黑洞了,而且根據我們得到的信息,維度通道的出現並沒有使用過多的能源去創造這個黑洞。”
“之前的理論中是說這個黑洞可能彙聚了更多維度的能量,看似隻有一顆恒星,實際上有許多恒星一同毀滅,打通了空間的壁壘。”
“其實我在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我想要探尋黑洞本身的能量,我們都知道它十分穩定,但如果有另外維度的參與,黑洞是否依舊穩定呢?”
“我們的原初黑洞就是具有這樣特性的黑洞,所以我將100萬個光子朝著黑洞發射,觀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光子似乎並不按照我們想的方向被黑洞吸收,它被吸收的過程和計算有些偏差。”
“本來我一直覺得這可能是我們未觀測到的黑洞的特性,但是當看到這份維度資料之後,我發現了一些問題。”
所有學者麵前都出現了這位說話的學者給出的資料。
在資料中附帶了一份觀測記錄,記錄裡麵顯示了幾百條對比的光子軌跡,大家都有副腦,很容易模擬出這些光子的運行方式。
它們在某一個點上忽然分散,然後又聚合在了一起。
“這是……魚群效應?”
魚群會在遇到敵人的時候快速的散開然後合攏,感覺大家都像是商量好一樣,很像是共享意識集群。
但其實不是,魚群的移動是根據觀測周圍魚的活動而活動的,比如說這個時候左邊的魚突然開始偏移,那麼這條魚本身也將會做出同樣的動作,這樣在密集的魚群中,就算有些魚不知道危險來臨,也可以第一時間對危險做出躲避。
這些光子顯然不是這樣的模式,它們應該是受到了空間或者引力的乾擾,做出了類似魚群效應般的移動。
就在大家這樣以為的時候,那個放出資料的學者卻說道:“不要懷疑自己,你們看到的其實就是魚群效應。”
“一個東西衝入了光子,光子被迫散開,而在這個過程中,第二排光子感知到了第一排光子的移動從而產生了移動,它並不是被什麼空間移開的。”
“準確的來說的確是空間在產生作用,但不是我們大家理解的那樣,這個空間來自於四維。”
“那片空間其實已經處於了四維狀態,在四維中,光子多了一個維度,而這個維度會讓光子a對光子b進行擠壓。”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的世界中,光子其實是波,那麼在四維的世界中,光子還是波嗎?三維的波會在四維空間多出一些體積來,這些體積會對周圍的物質形成排擠。”
這是真正類似於魚群效應的運動方式。
它和之前學者們判斷的大相徑庭。
這不是一個對於四維世界的一種全新的理解模式,它在之前的理論上也存在,隻是被淹沒在所有對於維度研究的海洋之中,當重新了解這些,甚至有學者明確的說自己觀測到了這些後,所有學者才開始真正重視起這個發現。
這樣的話,在四維空間中,任何的物質本身就可以是材料,其中包括光。
材料和能量還是有些區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