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夏帶著信息裂隙的技術離開了宇宙峰。
他乘坐著一艘170米級的星艇。
這艘星艇是嚴夏特意為自己打造的,最高速度可以超過9萬公裡每秒,算是在星艇中比較快的了。
整艘星艇中心是紡錘狀,很纖細,外側套了五個圓環。
圓環分彆位於紡錘的前端,中端,後端以及尾部。
尾部是兩個,從橫向上來看已經脫離了星艇尾巴,它們的主要作用是用於壓縮星艇尾部釋放的能量,使得星艇的速度可以增加一些。
星艇三分之二是動能艙,靠前的三分之一劃分了芯機總成和駕駛艙。
其實星艇在人類文明的定位是超級玩具,而不像飛船那樣是一種長距離的星際跨越設備,它主要用來近距離星際跨越,最多航行範圍10光年內。
且它突出駕駛感,並且有非常多的改裝件可供選擇,玩樂性質很高。
一般的星艇幾萬能源幣就可以買到,好的當然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可以追求極致到達上億。
星艇有很多宇宙比賽,定位有些像地球時期的賽車。
雖然航行距離可以超過10光年甚至更遠,但大部分星艇都不會出入恒星係,還是那個原因,關稅太高。
星艇的關稅其實比飛船還要昂貴,因為星艇本身隻是純粹的出入,而不會為恒星係帶來什麼,飛船通常可以裝下很多貨物,會有政策上的關稅減免。
嚴夏的星艇整體都是銀白色,瞬間啟動,加速度可以到達1830公裡每秒,也就是不到50秒就到達最高時速,宛若一道流星劃破星空。
星艇內部的空間不大,但也不小,有個二十來平。
沒有休息室,就隻有駕駛艙。
此時駕駛艙內站著兩個高挑的短發女人,她們穿著銀白色的緊身金屬機甲,將自己經過基因編輯的完美身材凸顯得曲線玲瓏。
她們擁有一樣的臉蛋,一樣的妝容,是典型黃種美人的模樣,並不高冷,麵容精致中透露著一股初戀的那種青澀,穿上jk估計看不出來她們已經幾千歲了。
唯一區分她們的是眼眸,一個眸子是冰藍色,一個眸子是天藍色。
這兩個女人算是星艇上的助手。
其實嚴夏並不需要這些,但喬托分必須要安排給他,說這就是牌麵。
兩個女人脖子上都有一串編號,那並不是克隆人的編號,而是一種特殊的身份信息,證明她們是專業的。
人類文明各處都有這種類型的公司。
其實很像保姆公司。
一個人進入保姆公司,經過培訓,然後被安排工作。
特殊的編號其實相當於證件,你可以證明自己是哪家保姆公司培訓出來的,如果是知名的公司,肯定價錢就不一樣。
兩個女人背後的公司是一家在周圍星域都很強大的專業仆從培訓公司,每一個人的培訓周期都在100年以上,最高1500年。
培訓都要培訓1500年,可想而知,這些被培訓出來的人有多麼專業。
甚至她們是全能的。
不僅要會伺候人,自身還需要具備一定學識,嚴夏身後的這兩個甚至是學者。
雖然和聯邦認證的學者有一點差距,但也不大。
每每看到這兩個人,嚴夏都會想,現在的星國也太卷了,聯邦內部都沒有這麼卷。
“夕顏,聯係一下秉,讓他將實驗室啟動,招20萬空間方麵的學者,購買市麵上所有空間類設備,與微型黑洞相關的最好。”
冰藍色眸子的女人朝著嚴夏微微彎下身子,同時答複道:“好的,嚴夏先生!”
她開始傳訊。
嚴夏坐在一個白色的柔軟躺椅上。
躺椅是那種放倒的沙發椅的樣式,不過更為豪華,整體是雲朵般的設計。
在他坐下的時候,星艇自動在他麵前顯示出飛行信息。
看了一眼,嚴夏閉上眼睛,星艇自動連接他的神經網絡,將他帶到虛擬世界。
這艘星艇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虛擬世界的完整性。
嚴夏特意選擇了一個高性能的芯機,在內部模擬出了一個1000平米的空間,這空間內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是一些實驗。
精度肯定很難達標,但粗略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芯機都有記錄,可以進行很高還原度的模擬。
高精度是模擬出粒子,然後讓粒子在虛擬世界中依靠物理係統進行反應。
而這種低精度的一般就是預設,我記錄了這兩個粒子會產生什麼反應,當你將兩個粒子結合起來後,就將預設的反應內容給調出來。
嚴夏也不會在這裡進行什麼大的研究,所以這對他來說不算什麼痛點。
他在虛擬世界中又仔細看了一下剛才喬托分給他的資料。
這份資料其實已經很詳儘了,不像之前喬托分對他有所保留,導致很多關鍵信息需要他去推理。
空間泡的那個技術可費了他好一番功夫才將其中不正確的東西剔除。
信息裂隙的技術相比空間泡技術難度隻高不低。
雖然自然界中也有一些黑洞維持了吸積盤中能量的平衡,但信息裂隙的本質是為了保證信息不損壞,黑洞吸積盤又不是什麼精密的結構,在吸積盤內,特彆是越接近視界,信息就越容易破損。
嚴夏決定模擬製作一個。
他在虛擬世界中手搓了一個黑洞,然後將一些信息放進去。
他看到信息正在不斷的被視界吸收。
這個時候他加入了相關參數抑製,信息果然進入到了一個平衡狀態。
繼續微調參數,原本吸積盤上很寬的物質逐漸縮窄,最終變成一條光線,就像鑲邊一樣環繞在視界外層。
之所以將這個技術叫做信息裂隙,是因為黑洞的視界內外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空間,真實宇宙和黑洞視界的交界,就是時空裂隙,時空斷層的地方。
相當好的技術,信息裂隙的起步應該就是中子級的。
內部的信息都被壓縮到中子星那種狀態,但中子星的物質嚴重的簡並了,所以這技術本身也考慮到信息分割的想法。
讓信息粒子不要融合在一起,糊成一團。
信息裂隙的初級應用是儲存能量。
原本某個儲能裝置需要幾百萬立方米的空間,而使用者技術隻需要一立方厘米就可以儲存了。
飛行文明有空間袋一樣的儲存技術,那項技術其實比信息裂隙要好一些。
雖然會消耗很大的能量,真實的儲能最多也就是同樣大小了兩三倍,大部分都是一倍多點,但它的優勢是可以移動。
而信息裂隙隻能錨定在一個位置,甚至需要隔絕外層的能量乾擾,保證引力的穩定。
條件很苛刻。
甚至也無法隨意取用。
嚴夏嘗試了一下,要從黑洞視界表麵“虎口奪食”,隻能慢條斯理,不然破壞了黑洞的穩定,全給你吞了。
取用能量的功率最多也就隻有70億千瓦,或許大的黑洞可以做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