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曼生十八式,合鬥壺(2 / 2)

玩寶大師 青木赤火 4672 字 11個月前

“什麼?”餘耀放下筷子,“陳曼生和楊彭年的款兒都有?”

曼生壺,是紫砂壺史上的一個裡程碑。紫砂壺自明代開始出現,雖然也有不少能工巧匠,但境界一直不高。直到清代嘉慶年間,陳曼生在溧陽為官,結識了紫砂壺匠人楊彭年,紫砂壺藝術才開辟出了一個新的境界。

陳曼生,名叫陳鴻壽,號曼生。他不會製壺,卻是書畫和篆刻名家,而且很喜歡紫砂壺。

於是,陳曼生設計,楊彭年製壺,珠聯璧合。

陳曼生設計的紫砂壺具體有多少種款式存在爭議,但有十八種款式流傳最廣,同時十八又是一個習慣性的吉祥數字,故此號稱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的每一種款式,都有陳曼生親自撰寫的詩詞文句與之相配。

同時,金石篆刻功底頗深的陳曼生還親自捉刀,以刀代筆,在不少壺上刻下了這些詩詞文句。這樣的壺銘,使文化與壺藝產生了絕妙的契合。

從此以後,紫砂壺的創作就與文人之風密不可分了。壺上的詩詞與書法,隨壺流傳,也極大地提高了紫砂壺的身價。

到了今天,曼生壺成了一個泛稱,也包括後人依照曼生十八式製作的紫砂壺。

而真正的清代楊彭年製作、陳曼生刻銘的紫砂壺,在今天的拍賣會上,出現過一千多萬的高價。

沈歌說沈重遠準備入手,餘耀自然不認為隻是曼生壺的款式,所以才這麼問。

“你自己看吧!”沈歌從手機裡調出了幾張照片。

這是一把紫泥的合鬥壺。

合鬥壺是曼生十八式的一款,主體如同兩個鬥倒扣在一起。

現在很少見到“鬥”這種器具了,四棱,橫截麵是正方形,但一頭大一頭小,豎截麵是梯形。如果作為計量單位,一鬥是十升,鬥是升的十倍,才有所謂的“升米恩,鬥米仇”。

壺身刻有行書銘文:北鬥高,南鬥下,銀河瀉,闌乾掛。

壺底印銘“阿曼陀室”,壺蓋印銘“彭年”,都是小篆。

不管是形製,還是刻銘印銘,都能和傳世圖譜對起來。當然了,就算不是真品,是高仿,也不可能在這些關鍵地方出問題。

從圖片上看,包漿也顯得十分厚重。

“你怎麼拍了這麼詳細的照片?”餘耀一邊看一邊問。

“我看貨主不太地道。”沈歌直接說道,“這個人是我爺爺滬海一個老朋友的外甥,那個老朋友已經去世了。”

“人地不地道不重要,關鍵是東西地不地道。他說是清代真品?”

“對,開價八百萬。”

“看來是還沒成交了?”

“我爺爺說要考慮幾天。”

“這麼說,沈老覺得有疑問?”

“拿不準。所以我問問你懂不懂啊!”

“你這純粹多此一舉,沈老要是想讓我參謀,直接找我不就是了?”

“他倒是提過一嘴,朋友裡邊少有真正懂紫砂壺的,還說不知道你懂不懂。他這就是抹不開麵子,不好意思直接問你!我這不是替他不恥下問了麼?”

“哪有自己說不恥下問的?”餘耀點了點照片,“光看照片,看不出什麼來,這東西非得上手不行。”

“那你就幫個忙吧?我看那人不是什麼好東西。”

餘耀白她一眼,“衝沈老,本來是沒問題的。但你好像看我也不是好東西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