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白毫光(2 / 2)

玩寶大師 青木赤火 4153 字 10個月前

用象牙做涼席,首先工藝就很複雜,先得用特製的藥水泡軟,然後劈成細條薄片,才能編織。其次耗費的象牙量太大,一張涼席,得用幾十根象牙;再者也得耗費大量人力。

象牙本來就很貴重,如此一張涼席,自是奢華之物。雍正看到之後,便下令不要再進獻了!乾隆登基之後,卻不管這麼多,舒服是第一位的,象牙涼席又開始進獻。

這件象牙鳥籠,自然遠不及象牙席,因為空隙很多,其實耗費材料並不多。不過,工藝還是比較複雜的。

清末到現在也一百年了,保存得還比較完好,確實是不容易。

但這件東西,不光餘耀不想買,大部分人也都不感興趣。有三四個人在看,但很顯然,那是對其他兩件都不感興趣,這玩意兒少見,借此機會好好看罷了。

這象牙鳥籠不能用來真的養鳥是肯定的了,而且不易保存,也不好把玩。要說觀賞價值,不能說沒有,但有這種眼光喜好的,也不會多。

同時,這象牙鳥籠標價很高,二十萬。結合清末象牙製品的行情,再給它加上創意費工藝費,其實十萬就算高了。

餘耀心想,這東西,老板估計能料到在流水席上很難出手,擺出來,可能是一種實力展示。同時,也相當於廣告了,要是傳出去,圈裡有感興趣的,可以再聯係。

從流水席上出現的東西來看,有真有假,東西也沒上完;但粗略算算,本兒實在是不低。說老板以前在潘家園練攤,能打下這樣的基礎?事後餘耀問楊銳才知道,原來老板家的一個大院子拆遷了,得了一大筆錢,這才是關鍵。

餘耀和楊銳幾乎是同時走到了最後一件沒看的東西跟前。

這件東西,連看的都沒有。不是說沒人去看,是看了之後沒有逗留的,轉眼就盯其他兩件了。

這是一尊清代的銅佛像,體量挺大,但一看工藝特征,特彆是那一對“招風耳”,稍微懂行點兒的,就知道,這是“蒙造皮子活兒”。

所謂蒙造皮子活兒,是說明清兩朝,蒙古一帶造的一種佛像,不是鑄造,是敲打捶揲之後成形的,裡麵是空的,就一層銅皮子。

這樣做銅像,水準可想而知。而且耳朵往往得單獨做,然後再固定上去,很容易弄成“招風耳”。

這也有曆史原因,遊牧民族,居所不固定,這樣的佛像比較輕,便於攜帶移動。

當然,材料節省,工藝簡單,請佛像的錢用的也少。

從明清到現在,蒙造皮子活兒,一直不值錢。不是說全部蒙造佛像都這樣,也有鑄造的工藝精美的,隻是說皮子活兒是這樣。

雖然年份是清代,而且看著能到清中期,但標價卻很低,隻有幾千塊錢。

即便是這樣的標價,依然沒人感興趣。所以說,來吃流水席的,眼力確實有高低差距,但也沒有瞎玩的棒槌。

“得,這一輪提前歇了。”楊銳撇撇嘴。

而餘耀,卻一直盯著佛像的白毫,佛像被放平之後,餘耀探著頭,依然在看。

所謂白毫,指的是佛像兩眉之間的圓形或者毛發形體,簡單來說就是眉心那個“點”。

白毫又叫白毫光,白毫相光,也是佛教造像規定的三十二相之一。除了“眉間白毫相”,還有“手過膝相”、“頂高髻相”,等等。

這尊佛像的眉間白毫,不是捶揲或者雕刻出來的,而是鑲嵌了一顆珠子,還真的是熠熠生光。

餘耀看的,就是這“白毫光”。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