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上,出現柴窯的傳聞很多,包括明清時期,比如傳聞嚴嵩曾經搜羅到過十幾件柴窯,比如乾隆還寫過詠柴窯的詩。但因為均未有實物出現,也隻能引為談資。
“餘先生怎麼看?”歐陽鬆又問。但問了之後,卻不待餘耀回答,就轉身走了。
餘耀看了看她的背影,沒有跟上去。
才持璜卻湊了上來,“你什麼時候勾搭上的?”
“這話忒難聽了。”
才持璜笑了笑,“孫先生也來了。”
餘耀一愣,“不是拍賣之後見麵麼?”
“他改主意了。”才持璜伸手往上指了指,“三十分鐘後碰麵。”
“也好。”餘耀深吸一口氣。
好在沈歌對古玩興趣大,所以餘耀簡單和她說了說,便去和這位青瓷台盞的原主孫先生見了麵。
這位孫先生膚色很黑,身材瘦小,眉眼之間透著生意人的那種精明。
見麵是酒店的一處套房,才持璜介紹之後,孫先生便說道,“我聽說餘先生想出手,早說就好了,我直接送給你不就行了!”
哪會有什麼早說?客套話總是會假設不存在的條件。
“一樣,拍賣的時候我多出點兒,讓孫先生把虧在拍賣行的傭金賺回來。”餘耀也隻能說客套話。
兩人客套了幾句,餘耀便也就直奔重點了,“孫先生這件越窯青瓷台盞,我聽說是祖傳的?”
“要真是祖傳珍藏,哪能輕易出手?”
餘耀一時語塞,這好像把天聊死了。
孫先生卻又道,“怎麼說呢?這是我的祖父,民國時期在滬海買的。”
“噢,那也算祖傳。”餘耀隻好如此應了一句。
“祖傳不光是祖輩相傳,還得鄭重交代才行。”孫先生接著說道,“這件青瓷台盞,算是他喜歡的東西,臨終前卻沒有交代,那就是可以由後輩做主了。”
“如此聽來,老爺子是個大收藏家啊!”
“隻是可惜,大部分藏品都在離開華夏時散失了,這件青瓷台盞,因為被他一直當成飲用好酒的酒具,才帶到了國外。”
“這青瓷台盞,你說是從滬海買的,是從古董店之類的地方買的、無從稽考了麼?”餘耀轉而問道。
“不是。”孫先生笑道,“餘先生既然想買,我和才總又是朋友,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儘,這台盞,來曆還是有點兒故事的。”
餘耀一聽,眼睛一亮,摸出煙來遞煙,孫先生卻說不會,餘耀便自顧點了,聽他說。
“民國時期,滬海有個華夏古物商場,是民國時期第一家室內古玩交易場所,餘先生聽說過吧?”
“略知一二。”
“嗯,這個市場還是比較有名的。當時除了有入駐店鋪的古玩商,還有兩種人很活躍。一種人是跑筒子的。”
所謂跑筒子,和夾包袱大同小異,挨家挨戶收東西,跑到這個市場來放貨。
“還有一類人,就是掮客,和跑筒子的不同,他們是從市場裡‘收貨’,然後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賣給有實力的收藏家。”孫先生介紹,“這件青瓷台盞,是一個掮客手裡的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