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外界的天色漸亮,空間裡的葉昊放下了手裡的畫筆,一幅畢加索早期的畫作臨摹完成。
一般來說,畫家在世的時候畫作值錢的不多,但是畢加索是個例外,他是個很會掙錢與炒作的人。
早年間畢加索在浪漫之都闖蕩,當時他的生活很艱難,那時候的畢加索還沒有名氣,而當時的畫商隻出售名人的畫作,任憑他的畫作畫的有多好,也沒有機會進入畫廊裡出售。
看著自己身上僅剩下的十幾個硬幣,想到了一個辦法。
那就是用身上這些錢,雇傭幾個人,每天去各個畫廊轉悠,臨走之前問店主有沒有畢加索的畫作。
這樣一番操作,經過一段時間後,畫廊的店主都以為畢加索的畫作很受歡迎,這個時候畢加索再上門,這些畫廊店主就把他的畫買下來,放在畫廊售賣......
後期每當畢加索要出售他的畫之前,都會先辦畫展,然後召集大批熟識的畫商來聽他講故事。
講作品的創作背景,講作品的創作意圖,講作品相關的故事。一幅畫想要賣得好,先要畫得好。可如果僅僅隻是一幅畫,恐怕沒人願意為它付出高價。人們更感興趣的是這幅畫背後的故事。
有了這個興趣,故事就值錢了,故事裡的畫也就值錢了。這是一種產品“貨幣化”的過程,很多人不明就裡,而天才的畢加索卻深諳此道。
隻能說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一般人根本不會想到這個辦法。
如果沒有這些想法,畢加索也不會在91歲辭世時留下數棟豪宅以及巨額的現金。
在整個美術史上,生前就擁有如此多財富的畫家,從古至今也就是他一人。
對比兩幅畫作,葉昊畫的這幅畫,除了沒有時間那種沉澱,其他的簡直就是一模一樣。
將畫作放好,葉昊出了空間。
至於給畫作上光,還需要等待畫作徹底乾透才行,這會兒肯定是來不及的。
......
回來京城這麼久,葉昊天天上班無所事事,今天領導終於有安排了。
第二批運送回來的機械設備前兩天從港島發出,明天會抵達津門港,葉昊這個六組組長要過去接收,上次由於葉昊沒有回來,是對外貿易部其他人去的。
現在既然葉昊這個組長在京城,就需要他親自跑一趟了。
今天領導叫葉昊過來,就是安排這事。
“葉昊,你會開車不?”事情安排完,就在葉昊準備回去的時候,王民郎突然開口道。
“之前在京城物資局的時候和那邊的師傅學過,也開過一段,怎麼了?”葉昊有些好奇,這是要讓他開車去的節奏嗎?如果是剛來到這個時代,葉昊肯定很樂意,不過現在,了解過這個年代的路況,以及汽車的減震,說實話,葉昊真不怎麼想開車。
“那算了,這一趟雖說不怎麼遠,但是再怎麼說也有一兩百公裡,你明早一早坐火車過去,事情辦完了,再坐火車回來,這是介紹信......
這次可能需要在津門港那邊住一晚,你回家和家裡說一下,彆讓他們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