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武勳(2 / 2)

所謂的京中武勳便是以四王八公為首勳貴集團,他們這些人並非無權無勢,更“同難同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四王八公勢力盤根錯節,不僅僅在朝廷軍隊,便是在朝堂之上,亦是如此。

以賈家為例,賈家一門兩國公,堪稱王爵之下第一功臣世家,八公之首。

賈家把持幾十年的“京營節度使”,便是如今,依然在四大家族手中,被王子騰“把持”。

同樣說四大家族。賈家一門兩公,爵位較低的寧國公父子兩代兼任京營節度使,掌握京都安全。

榮國公在軍方勢力更大,邊關諸將大多皆是其舊部,就像神威將軍馮唐、馮紫英父子,與賈家都有祖輩之誼。

史家不是國公,一點不比國公差。保齡侯史公是尚書令,六部尚書之首,為文臣之首,多少門生故舊?

就憑賈家、史家基本把持了滿朝文武大半。更彆提王家原是太尉,掌握政法,薛家是富商,掌握金錢。

崇明帝對此一直是憂心忡忡,心中一直想著如何消散這些隱患,奈何這些武勳如同“堡壘”一般,難以攻破。

更何況崇明帝根基尚淺,威信不足,難以震懾,再加上太上皇處處庇佑,崇明帝更是獨木難支,無可奈何乎。

對於太上皇榮寵這些勳貴,崇明帝心中是恨的牙癢癢,想當初太上皇亦是天縱神武,難道他分不清這些勳貴對大乾的危害不曾,許是人老了,心裡也是糊塗,不複當年英武?

念及此處,崇明帝歎息一聲,旋即又看起了手上的簡報,當看見賈蘊過房後,崇明帝怒聲道:“堂堂寧國公長房一脈,居然過房到七房,難道寧國公府無人?”

崇明帝厚待賈蘊,不外乎就是因為賈蘊寧國公府長房一脈的身份,難道真以為殺幾個韃虜便能麵聖?

高賢見崇明帝發怒,小心地回道:“主子,奴婢派人查過,寧國公府其他各房子嗣均不合適過房,賈蘊雖是長房一脈,但七房絕嗣,過房也是合乎規矩....”

崇明帝冷冷地瞥了高賢一眼,高賢便跪在地上不敢言語。

頓了頓,崇明帝不在關切此事,總歸事國公府的人,雖有偏差,但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隨即轉而詢問道:“寧王那邊如何?”

寧王劉熙是泰康帝幼子,如今二十歲,自小便受太上皇喜愛,有傳聞,若不是泰康五十年泰康帝病重之時,寧王尚年幼,怕是皇位也落不到崇明帝手中。

崇明四年,寧王滿十六歲,太上皇便下旨賜封劉熙為郡王,封號“寧”,並進禮部觀政。

按照大乾祖製,皇子開府進六部觀政學習。

待熟悉部務後參政,建立功勳沐得皇恩後可晉郡王,之後再建大功方可晉親王。

話雖如此,可大乾開國以來,大多數皇子一生也隻能止步於郡王,還是靠恩封,而非功封。

憑才乾能做到掌部親王者,屈指可數。

而寧王開府初封便是郡王,那麼哪怕是熬上二三十年,靠恩封也能熬到親王爵。

由此可看出太上皇對寧王的榮寵。

原本崇明帝對於太上皇寵愛幼子,那是無話可說。

可是崇明帝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似乎不太老實......

談及此話題,高賢小心地說道:“寧王殿下辰時入大明宮給太上皇請安,並一同用了早膳,待了一個時辰便離宮了,隨後便待在府上。”

崇明帝聞言麵色如常,這等事崇明帝早已習慣,由當初的憤懣變成今日的平淡,心中毫無波瀾,淡淡道:“可有人拜訪?”

高賢搖了搖頭,回道:“並未。”

崇明帝點了點頭,旋即冷聲道:“盯緊些,若是出了差錯,朕饒不得你。”

高賢曉得崇明帝對於寧王之事極為重視,自然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忙應道:“主子放心,寧王府的一舉一動,奴婢時刻派人盯著,絕不會出了差錯。”

崇明帝點了點頭,繼續用膳......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加入書簽"記錄本次(第十二章武勳)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蘭嵐謝謝您的支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