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杭州兵變(1 / 2)

“快”

“快點!”

“那邊,那邊!快那邊多來幾個人!”

數十萬斤火藥爆炸,整個杭州城的大地都不由得劇烈的晃動了一下。此刻蓬勃的大火,正在快速的肆無忌憚的吞噬著周圍的一切建築。慌亂的人群和匆匆趕來的救火人員,此刻正慌忙的應對著,這讓人感到無比恐慌的一幕。

奔騰的火焰猶如一條長長的巨龍一樣,在杭州城的西北角盤旋。不斷吐出猩紅的火焰,嚇退著急拯救自己家園的群眾。

今天晚上,杭州注定無眠。

在這場突然起來的火災之前,一向是多雨的杭州,竟然破天荒的快一個月沒有下一滴雨。這也讓處在江南的杭州,平日裡濕潤怡人的空氣都是乾乾的,正值秋冬時節,這裡的天氣本就有些乾燥。不斷肆虐的東北風,又讓這乾燥的天氣一直在這裡盤旋。這更顯得人心中總是多有一絲絲的煩悶。

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多是平原,這裡不像是希臘,羅馬,那裡有容易開采的石膏石頭,在中國這裡隻有木頭。而勤勞的中國卻能用隨處可見的木頭,構成他們房屋的主要基調。精美的木製品,可以說是中式建築的靈魂。

杭州在明朝早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這一座依靠著錢塘江而建的城池,聚集了超過五十萬的百姓。在杭州城裡,一座座磚木混建而成的精美房屋,彼此之間相互依賴。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老百姓舍不得一點地方。可這樣稠密的建築,也在不經意間帶來了巨大的危險。稍有不慎,哪怕隻是一個火星,就可能醞釀起一片駭人的災禍。

聰明中國人,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中國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災警報係統,形成了一係列的防範措施。同時還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消防部門,研發出了大量實用的消防器材。

其中最著名的消防武器,也就是形製上,如同現在高壓水槍的“唧筒”。在明清兩代,這種高效便捷的救火工具,被中國人賦予了一個更加生動形象的名字“水龍”。“唧筒”和軍事上所用的猛火油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隻是這種設備造價實在是太過高昂,所以在大明朝除了皇城這樣特殊的地方,恐怕也隻有在蘇杭這樣富的流油的地方才能夠裝備上幾台。

更多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讀書人是天下第一等的時代,辛辛苦苦的讀書人,靠著讀書改變了階級,可總是在想著把下層的路給堵死。從此以後,官是官,吏是吏。吏永遠也不能變成官。

而在明朝消防兵,隻是簡單的吏,身份低微,俸祿微薄。可這夥人,也有一個便利,那就是一旦發生火災,救火救的好,肯定能得到主家的賞賜。要是碰到不道德的,甚至可以借此時節要挾主家,支付高昂的費用。

一番簡單的商討還價之後,隸屬於五城兵馬司的消防兵們,快速的趕了過來,不斷的用著“唧筒”,在周圍一道道水溝裡麵,快速的抽水澆灌周圍好沒燃燒的房屋。

周邊還處在睡夢中的居民,也在爆炸的一瞬間立刻從噩夢中驚醒,充滿恐懼的百姓,再這樣透露著無比刺骨寒意的冬天,沒來得及穿上衣裳,甚至沒來得及穿上鞋子,便慌忙的跑了出來。再長寒冷的冬天,拎著家裡的水桶,就衝了上去,和火災纏鬥起來。淒慘的悲嚎之聲,救火著急的呐喊聲,再這樣一個夜不斷的交織起來。

“咳咳咳~”

趴在青石板上的楊彥,艱難的抬起了頭,費力的看著前方,嘰嘰喳喳的人群。支撐著身體的手臂,下意識的摸了摸自的嘴唇。

在強烈的爆炸傷害下,楊彥的嘴角早已經是流淌出殷殷血跡。

看著楊彥醒來,幾名軍士立刻衝了上來,想要攙扶起自己這位大哥。

“滾開!我沒有你們這幫子兄弟!”

“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