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很幸運,在南京城陷落的那一刻他成功的逃了出去。可是南京六部,大大小小上百位官員,又有幾人能這樣幸運,在數千騎兵的拚死掩護下,在城池陷落的最後一刻衝了出去。
都說最無情,讀書人。可是最有情義的,往往也是讀書人。曆史上明朝陷落的時候,有卑躬屈膝,搖手祈降的閣老;可是在這片以忠孝傳家的中華大地上,也有如張煌言,史可法,閻應元這樣敢於以死報效大明朝,以死告慰祖宗三百年江山的英雄。
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從未中斷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從來不缺有理想信念,為了追究心中的那一份執念,願意為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人。
征服一個人的肉體容易,可是想要征服一個人的內心,幾乎是不可能。
南京城陷落的那一天,就像是陳薦這樣,敢於怒罵朱常洵的大臣比比皆是。南京城的書院裡,這裡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這一次儘管東林的骨乾,江南人心中的大儒楊漣,陳於廷,王允成……都站了出來,為福王繼位的合法性,為這場兵亂的合法性進行宣告。
可是人心是一杆秤!
在場浩劫之中,被複社士子扭送到南京的左光鬥,第一個死了。當著朱常洵的麵,他一頭撞死在了南京奉天門口玉階上。
南京城裡,那些平日裡被文官門黑成“三姓家奴”的閹黨成員,他們竟然在這樣關係到自己生命和前途的時候,選擇了一條與江南士子,平日裡了解不同的一條路。
善於曲意逢迎,放縱君王,隻為追求自己權利的閹黨,在這樣一次關鍵是選擇中,毅然決然的站到了遠在北京的皇帝那邊。
昔年太祖靖難之役,不過隻是掃清了方孝孺這一“醃臢”的文官團體,後世的史書上為這位,更是刻意逢迎的方先生,塑造出了一個堅韌不屈,敢於直麵死亡,堪比“於謙”的大儒形象。
朱棣雖然早已經死了,可是僅僅隻是一個方孝孺便讓後代的“孝子賢孫”們,不停的把這位明成祖拉出來一次次的“鞭屍”。
而朱常洵登基的那幾天,南京城六部尚書,朝堂從二品以上大員五人被殺,因為當街辱罵朱常洵而被南京亂軍殺死的讀書人,殺死的官員更是不下千人。
隻是這一次,江南的文人卻是死死的閉上了嘴巴,甚至也閉上自己的雙眼。
……
蕪湖和寧國的邊界哨所,來來往往的行人商旅正在接受著檢查。
突如其來的兵變,對這些生意人帶來的影響並沒有多大,畢竟他們隻是一些小商人,哪怕是一些大客商,其背後的關係也是橫行江南。這次兵變給他們帶來的唯一困惑就是來來往往的檢查也變多了,而且街道上的亂民也多了起來。就在這一隊商人的身後,此刻正有十幾個打扮寒酸,蓬頭垢麵的乞丐死死的跟在身後。
“去去去,他媽的你們一群臭要飯的!跟著在這乾什麼!沒規矩了,你們身上有什麼要檢查的!趕快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