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顧一下香港電影衰落曆史,依然覺得挺了不起的!
香港電影主要靠明星,很多方麵存在不足,或者說並沒發育成成熟完整的工業鏈,居然有段時間能跟好來塢打的有來有回…
對手可是九十年代的好來塢。
看看90年代好來塢那幫妖孽們,弄出來的片子吧。
《外星人et、《侏羅紀公園、《終結者…
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一直認為科幻商業大片的標杆之一《世界末日/絕世天劫豆瓣隻有7.8分;幾乎完美的動作商業大片,《勇闖奪命島隻有8.6分…
那個年代的好來塢,不是隻有錢的好來塢,而是要技術有技術,要創意有創意,要理想有理想,要演技有演技,要奇跡有奇跡的好來塢!
遠不是現在這個隻有錢的,然後靠一堆爛片來維持場麵的好來塢能比的!
有個觀點:冷戰後是理想主義被壓抑幾十年後由自由主義變現的爆發期,各行各業都湧現出無數璀璨成就!
可惜香港沒有趕上…
然後,1998年到2000,整整三年也沒有任何電影港片能闖進香港影史前十。
這一方麵可能是1997年香港爆發金融危機,另一方麵香港電影的信心與士氣也在低落。
期間最慘的莫過於1999年,曾經亞洲電影中心地之一,在香港本地,連日苯電影《午夜凶鈴都打不過了,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還是要敬佩一下香港電影人,在一片風雨麵前,香港電影人弄出了《少林足球《功夫《無間道等高質量影片,發起了香港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工業未來的賭命衝擊。
其實,香港也不是沒有奮起的心,奈何本土人都不看好。
徐可整了一部3d靈異動畫電影《小倩,還請了吉卜力的製作團隊來挑大梁。結果因為預算實在不足,3d動畫效果差強人意口碑不算特彆好…
結果吉卜力在《小倩上找到靈感了回頭就做了《千與千尋…
這踏馬找誰說理去?
電影工業說白了就是不在乎誰演,每個人都是螺絲釘,流水線生產電影,這種模式有好有壞,看多了也就吐了…
按照是沉旭東的總結:香港電影還是吃人才紅利,人才沒了電影也就沒了!
……
當他把自己的總結告訴鐘麗芳的時候,後者不是很讚同:“《新世界的導演遊達誌也不算什麼人才啊,他之前名聲不顯的…”
“所以,重要的是製作…”
鐘麗芳搖頭:“我覺得還是因為宣傳…《新世界,我們在香港本埠斥資200萬港幣宣傳…”
“才200萬?”
“香港總共才多大?”
沉旭東琢磨了一下,點頭:“確實不大,估計買個無線台的廣告就差不多了…”
一旁的梁鳳英插話:“主要還是電影好,媒體跟蹤報道…”
“可惜了《趙子龍續集…”
“沒事,咱們繼續籌備…導演找個新人,我已經跟他談妥了拍攝要求…”
“新手導演?”
“新手能負責這麼大的項目?”
沉旭東反問:“美術、道具、攝影、演員、動作指導…咱們已經把一切都安排妥當,隻負責把鏡頭hold住,這玩意,是個導演就行…他為什麼不行?”
“…那要不要找個有經驗的監製?”
沉旭東看了眼梁鳳英,然後道:“梁姐,你去做監製吧!”
“我?”
“你不行?”
當年《特務迷城就找梁鳳英做策劃,後來開始做製片,林超賢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她擔任的監製、製片…當然是有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