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電影工業中,不對,應該說電影行業,很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自以為是。
把自己當成教化者靈魂導師,拍個電影總想代表中國文化。
不肯承認電影的娛樂消費屬性,總想弄出所謂的藝術性,鄙視好來塢大片,死活不承認自己是高級技工,想把自己打扮成藝術家,腦袋裡卻空空如也…
真的就九漏魚…
缺乏對現代工業,現代社會運行的了解,仿佛都活在農業社會!
《阿凡達》出來那陣,被我國著名導演胡玫黑的一無是處…
都上升到愛國和傳統層麵去了。
可您自己的《孔子》價值觀捋順了麼?
基本故事講通順了麼?
您能告訴我周迅跟孔子眉來眼去個兩下又被莫名其妙射死是怎麼回事麼?
其實,中國電影從來不缺少年天才,中國電影最大的一場奇跡演出就是西影廠當時的廠長帶著一幫剛畢業不久的新人闖出來的。
遺憾的是,當年的少年天才們一手導致了當今業界崇洋媚外,論資排輩,父死子繼的行業亂象…
後麵那句劃掉,父還沒死呢…
很多大導演,從跪求洋大爺表揚一路至今,始終沒有脫離“精神跪族”的窠臼,越是浸淫的久,越是改不過來。
他們的電影,不揭露一下中國人的“劣根性”,就渾身不舒服。
多年不學習成長,還拿著幾十年前的老辦法胡折騰,意圖通過所謂的努力遮掩自己的無知…
“無知當然談不上,但時代在發展,總糾結在人性、劣根性沒多大意思!”
“…你這說的太絕對了!”
“我就是私底下罵兩句…”
扯完蛋…繼續拍攝咯!
……
《揚名立萬》,由一個劇本會開始,8位不得誌的電影人,被框定在一處神秘彆墅裡,欲將轟動一時的凶殺桉翻拍成電影,借此揚名立萬。
這個故事其實最適合做成舞台劇。
因為不需要大的場景變換。
其實,大部分過來的演員都是衝著劇本或者演員們。
江聞就是!
他最開始答應出演的時候,連劇本都沒看——馮曉剛、陳導明、葛尤,哥幾個邀請他演個角色,一起玩一把,他怎麼可能拒絕?
畢竟這個戲不是華宜出品…
——《太陽照常升起》最開始找的就是華宜,黃忠軍沒有投資…
這個是,導致江聞挺看不上他的。
混江湖,義字當先,不講義氣的混不久。擱四九城,義氣也稱為“局氣”,黃家兄弟不夠局氣~
要知道,被禁導的五年間,江聞幫了黃忠軍不少忙,他參演過華宜的幾部電影,還一手帶出華宜旗下的新導演陸川,監製並主演了《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