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謝絕(1 / 2)

其實原版的《唐山大地震》…

很不錯的!

是,你要歸納總結的話,是個很平澹的電影,沒有那麼多情緒的起落。

但這才是生活本身的模樣,即使經曆過傷痛也會被時間磨平…

《餘震》嘛。

重點就是震後的人心曆程。

從地震開始,救兒子還是救女兒…就知道結局肯定是母女相認。

處理的也很精彩,但就是不適合叫《唐山大地震》…

因為這個故事一點也不唐山。

原著作者張翎從未來過唐山,她寫這部小說隻是在反映過去時代人的不同遭遇而已,是否發生在唐山對她而言根本不重要…

其實改成小夫妻倆做生意,半夜帶著孩子在山區出車禍了,丈夫當場去世,兒子女兒都很危險,母親受傷隻能背動一個,把兒子背到醫院再回到現場的時候女孩不見了,在現場隻有幾個狼的爪印,直到多年以後…

劇情來講,跟《唐山大地震》差不多…

隻能說是一部不錯的社會片,地震時所湧現的,比如生離死彆之類的…即使有所展現,也在導演和編劇巧妙的運作下,變成普普通通的背景。

但你能怎麼拍呢?

地震最大的破壞力不是地震帶來的經濟損失,而是給家庭給社會帶來的心理創傷,這個是沒有辦法愈合。

隻能通過時間…

想了想,沉旭東乾脆放棄自己編一個故事——他沒有能力超過《餘震》。

於是道:“我在去年的年度小說排行榜裡麵,看了一部叫《餘震》的中編小說,背景就是唐山大地震…”

“哦?講的是什麼?”

沉旭東回憶了一下:“主要就講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麵對兩個孩子隻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幸存者陷入一個震後30年的情感困境…”

“那…姐姐死了?”

“沒有,整個故事的主視角就是圍繞姐姐,她後來被一對夫妻收養了…”

聽到這,馮曉剛很心動:“叫《餘震》是嘛?誰寫的?”

“…張翎寫的,其實原著寫的不咋地,有點被嫌棄的一生的意思…先是被自己母親放棄,到了收養家庭,養母在她12歲的時候去世,養母去世之後養父侵犯了她…”

“啊?為什麼這麼寫?”

沉旭東聳肩:“可能那幫作家想反應人性吧…”

張果立搖頭:“不行,唐山那邊想拍城市的景色,拍一些標誌性建築,展示建設成就…”

“他們想拍自己拍唄,找我們乾嘛?既然找我們,肯定要放權…不放權,我們怎麼拍?”

張果立苦笑:“沒辦法,04年的電視劇籌備出了醜…”

04年,《唐山大地震》,後來改名《唐山絕戀》籌備的時候出了幺蛾子,要求召一些願意出演果戲的龍套,鬨得沸沸揚揚…

影響很壞。

製片人還解釋呢:‘淩晨?3點,大家都從睡夢中驚醒,有的人光著膀子,有的人隻穿著內褲,有的人就是一絲不掛,大家為了逃命,忘記了衣不蔽體的尷尬…這些在文學作品裡麵都有展示的!果戲是為還原真實場景…’

既然追求現實,那…乾脆拍成紀錄片唄!

誒,人家說了這個是根據現實加工的藝術…

那你說既然是藝術,沒有必要那麼真實,人家又說‘還原真實場景’…

有時候真搞不懂這些做影視的,你說藝術,他跟你說現實,你說現實,他又跟你講藝術…

總之,這部戲讓唐山政府很生氣,強製它修改了片名——一直也沒怎麼播過,即便後來男主角黃海波混成一線了,《唐山絕戀》始終沒有上星播出過。

所以,他們才會對《唐山大地震》電影這麼多要求…

鬼知道你們這幫搞文藝的怎麼想的?

全世界的藝術家都一個吊樣,一邊向政府跪著乞討,一邊揮舞著拳頭…

他們管這個叫藝術家的尊嚴!

當然,理解歸理解,沉旭東依然搖頭:“既然要做成電影,那就需要人物、劇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