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楊子瓊拿了奧斯卡影後,很多人諷刺章紫怡…
大可不必!
說一點實在的吧。
楊子瓊從來沒有“國際巨星”咖位的羈絆。
所謂國際巨星的羈絆是很真實的,影響也是是潛移默化的。它在選片,選合作導演,選合作團隊,選合作方式等等方方麵麵在製約演員。
這也導致章紫怡有了退路——本想通過好來塢讓自己更上層樓,結果發現差強人意。
既然水土不服,待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平白浪費時間而已。
所以,她就回國發展了!
楊子瓊不一樣,她就隻是工作而已。
楊子瓊本來就是馬來西亞人。
馬來西亞這麼小的市場完全不夠她發展,所以她去了好來塢,然後她就一心一意的鑽進好來塢。
實際上就是好來塢需要一個亞洲麵孔,這時候,接戲沒那麼多製約,在好來塢堅持多年的楊子瓊,演技也OK,也能打。
就被選中了。
章紫怡不一樣!
楊子瓊就是換個地方繼續努力,這個行為,其實是受市場驅使的。
章紫怡回國內發展,也是受到市場驅使的。
這就是初始值不一樣,最後導致路徑不一樣的典型桉例。
至於藝術成就,章紫怡其實也試過了,即便是再努力,也沒用。
這玩意純粹是運氣問題,個人之外的因素太多。
難道章紫怡不能打?
笑話,最後的刀馬旦,你以為叫著玩的?
說她不能打,你看王佳衛和李胺會不會這樣說。
《一代宗師》演成《宮二傳》的存在!
但話說回來,所謂的國際巨星的工作態度,其實,對藝人的發展沒有什麼幫助。
說一個小小的點。
工作時,會要求現場清場,並將製作方的監製也給清場了。
當然,可能國際巨星看不上國內小單位的監製吧。
但真心不覺得藝術地位,需要這樣來彰顯。
其實鞏利也一樣,越往後,越是各種擺譜,接個采訪也要現場清場那種,鼻孔看人,凹女皇的姿態,而作品江河日下,幾乎沒一部拿得出手的…
還有一點,她們自帶咖位,很影響一部戲的整體性。
這點不止是章紫怡,包括四旦雙冰都有這樣的影響——其實相比較秦海陸、餘楠、袁圈、顏丙燕之類的,所謂的四旦雙冰並沒有什麼業務優勢。
她們的真正優勢,就隻是早年獲得了更多的影視資源,有更多機會競爭獎項,有更好的團隊包裝和營銷!
也正因如此,她們各自的團隊,都對自身咖位十分重視。
對戲份之類的東西要求苛刻。
畢竟這玩意直接關係到真金白銀的商業價值…
所以,章紫怡出演《攀登者》需要一段又臭又長的瓊瑤劇般的愛情線…
沉旭東毫不猶豫就拒絕了章紫怡出演《失戀33天》的請求。
他直接說:“《失戀33天》的女主角黃小仙是很平凡的女孩,你怎麼想的,怎麼會想到出演這類電影?”
“…我也需要通過商業片證明自己…而且我很喜歡這個原著…”
沉旭東搖頭:“你演不來這種角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