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扯虎皮拉大旗(1 / 2)

這話說得有點曖昧,沈旭東趕忙補充:“我是說你成熟了,有女人味了,我第一次見你的時候,你還喝娃哈哈呢!”

陳曦插話:“第一次?什麼時候?”

“《天龍八部》,她演王語嫣,我當時是跟組編劇…”

“那你倆關係好嗎?”

沈旭東想了想,道:“…她那時候才15.6歲…我主要跟柳阿姨關係不錯,吃了幾頓飯!”

“後來呢?”

“…後來又合作了《仙劍奇俠傳》,不過柳阿姨有點看不上唐仁還有《仙劍》,當初拍《仙劍》的時候,她差點中途離場…”

涉及到自己媽媽,柳亦菲幫著辯解:“唐仁當時是小公司嘛,而且,《仙劍》的製作確實不算大,也沒有什麼大明星…”

沈旭東點頭:“對對對,你媽當時一門心思想讓你眼金庸劇…”

“…我媽媽也是為我好!”

“你媽媽根本就是圈外人,連分析劇本的能力都沒有,給資源,她也分不清好賴!”看了她一眼,然後實話實話:“你也一樣!”

柳亦菲很不服氣:“誰能分析出來?”

導演和編劇所謂的好壞,你隻能從他過往的作品去看。

藝術作品,可以說每次都是一場賭博,尤其偏文藝的那種,商業片相對好一些,但也不是全無風險。

絕對完美的編劇劇本從來不存在,穩定發揮總能交出滿意答卷的導演,迄今我也找不出一個。

試問,如果你是一位演員,陳楷哥找你演戲,你去不去?張藝某呢?那你知道你最終的作品是《霸王彆姬》還是《道士下山》?是《紅高粱》還是《長城》?

但是…找你的角色對不對或者適不適合演,及格線以上的演員都能分辨。

“你這話不對,作為演員,接一部戲之前,肯定要做心理建設,傳統方法是做“內心獨白”:內心去理解所飾演角色的前世今生,揣摩如何進入角色,自然地表現出該角色,如果你怎麼也找不到角色,理不清人物邏輯,那這個戲八成是廢的!”

“…我能接到戲就不錯了!”

……

其實華語電影圈子的江湖並不大,來來回回就那幾派人。

有機會成為舞台中央的就更少了。

你看,張藝某也好,陳楷哥也罷,都已經年過七旬了,依然在各種活動中站在C位…

好萊塢當年的四大天才導演早就不複當年了,馬丁斯科塞斯因為噴漫威被荷蘭弟各種懟,稱他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斯皮爾伯格則因為沒完沒了的致敬自己,從《頭號玩家》到《西區故事》,然後是《造夢之家》,被人噴‘懇請這幫導演停止這種自己給自己拍傳記的行,拍了以後又舍不得剪,導致全片變得很臃腫!’

至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還有喬治·盧卡斯,早就退休了,最多也就偶爾發哥推特蹭個熱度啥的——馬丁懟漫威的時候,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出來幫腔…

這幫人早就不是舞台中心了!

隻能說中國的電影市場看著很大,但留給新人的空間還是蠻小的。

以前按照地域劃分,西北圈、京圈什麼的,後來,有錢就是大爺,誰管你是哪個圈子的?

但還是親疏遠近的區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