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瞧不起人民大眾,卻又沒有絲毫遠見,總想做人民大眾的“啟蒙者”“領路人”,可是又沒有真才實學,也沒有解決方案。
他們也總認為自己的“才華”被埋沒,是因為體製的“壓迫”。
稍微碰到點困難或者挫折或者負能量新聞,就怪這屆政府不行,你看以前我小時候從來沒有這些問題;
你和他們說這個以前也碰到過,他們就說這個是政D不行,你看民國多好,大師儘出,民智開化,你和他們說民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他們就說你們中國人不行,彆的國家民族民主自由,經濟發達,政府清廉,醫療教育全免費。
你給他們說美國的政治獻金、韓日的財閥,印度的種姓,澳大利亞對原住民大屠殺,他們會說這些都是官媒的假新聞,騙騙你們這些小孩的,嗚呼哀哉眾人皆醉我獨醒…
我就想說一句:大人,時代不同了。
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我勸同誌們多讀點書,免得上了知識分子的當。
另外,不要再@我了,沒空跟你們鬥嘴,新電影要籌備了,有空再玩!”
……
《金陵十三釵》故事很簡單,就是歌頌了在極端殘酷環境下,人的真善美…
但就是太工整了,完全符合預期——電影看上去圓熟、精巧、頗具衝擊力,但還是缺乏可信度!
如果《金陵十三釵》不能算是一部一流電影,隻是因為創作者對犧牲者、受難者的態度,缺少必要憐憫,即便這個問題也許是原著所帶來…
這是沈旭東的態度。
但…到目前為止,所有拍攝的關於抗日戰爭的電影,《金陵十三釵》是最成功,最具張力,藝術價值最高的片子。
六、七十年來,從沒有寫出過一部像樣的戰爭文學。
同樣,抗戰片鋪天蓋地,卻沒一部真正深層次去挖掘,拍出戰爭殘酷與人性之美。
從這個角度來講,《金陵十三釵》填補了空缺,完成度也挺高的。
另外,《金陵十三釵》背後的故事太有傳奇性了…
先是張衛平跟沈旭東對線,然後被逮,天美傳媒接手《金陵十三釵》…
霸占了媒體。
有一堆陰謀論的分析帖…
但,《金陵十三釵》電影的名氣真的炒到了全網皆知!
天美傳媒接手宣傳後,又開啟了鋪天蓋地的宣傳…
所以,首日1400萬,次日2900萬,第三天3100萬,到了周末,12月16號,周五,單日票房報收是4200萬,12月17號,單日報收5300萬,12月18號,票房是5100萬,首周六天,票房2.2億…
首周過兩億,張藝某也接受了采訪:“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故事,已經很多很多,未來還會不斷拍成電影電視劇。可已有的作品,大部分都形成了悲劇、悲壯的正劇等等,這個題材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認知上,幾乎已經接近規範化了,空間很小,拍得不好,非議還很大,《金陵》已經是特彆的一個了!”
“這部電影其實是小女孩孟書娟的視點展開敘述,小女孩的回憶,總是美好的,所以,我特意設計了通過彩色玻璃,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進教堂的畫麵,她們光鮮亮麗,一塵不染…就像做夢一樣…”
“回本確實有壓力,因為我們去了好幾個電影節,賣的都不好…”
“你有跟旭東討論過嗎?”
“嗯,討論過,但他說歐洲版權賣的不錯,南美洲版權也賣的挺好,讓我不用操心…還把東南亞的票房拿給我看了一下…我記得是900萬美元吧…還行…”
“那他怎麼評價這部電影?”
“他不太喜歡這個電影,覺得太辛特勒了,太匠氣,缺乏讓人驚豔的部分…但他也說了這個電影是目前最好的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
關於六億成本,張藝某擺手:“不會超過兩億,沒有那麼貴的!”
還問到了奧斯卡的事情,張藝某回答:“這個電影不太適合衝奧,我們從一開始就是套用好萊塢講故事的模式講述了中國曆史的一段創痛,最大限度去照顧國內和西方觀眾的口味,同樣,為的還是商業票房以及傳播度…”
“那你會加盟天美傳媒嘛?”
“已經簽合約了,以工作室形式合作,跟好萊塢製片人是一樣的,他們就是拿著項目去找六大投資,最後分成。這種模式更加自由一點…還說了如果有一天不想跟天美傳媒合作,也可以直接去找其他公司合作。”
“我聽說天美傳媒準備五億簽字費簽約你五部電影?”
“對,有這個提議,但…我覺得不太自由,還是算了…”
推本書:這個影帝擅長理性分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