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倆懵逼很正常。
學校的教育,讓他們認為選角是很複雜的事情。
初選、二試,終試,定角…
這是一個流程化的作業模式!
學校教的沒錯,大部分沒有背景的新人演員確實要經曆這些!
原時空,迪麗熱巴還去參加過《王的盛宴》的虞姬海選呢。
哦,這是個有毒的海選,迪麗熱巴、古力娜紮、徐璐、辛芷蕾都去參加了,然後也都被淘汰了…
最終用了何杜娟…
很多人說她不夠美,有什麼關係?
在《王的盛宴》最困難的時候,她可以帶兩千萬進組讓拍攝得以繼續,在導演心中當然是最美啦!
事實上,男女主角定角沒有那麼複雜,基本上劇本階段,製片人、導演就要根據這些角色聯係主要演員了。
通常會要根據演員們的片酬、檔期、受歡迎程度,搭配至少三種以上的組合方案。
然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導演和演員見麵。這個見麵不是試鏡,是一個相對放鬆的狀態。
具體來講,如果是大投資,那肯定要用明星!
然後要根據類型,比方說喜劇,現階段,葛尤、黃博是喜劇電影的第一檔次選擇。
還要考慮演員自身形象和角色定位之間是否能取得平衡。
最典型的就是小沈陽主演《三槍》,讓人無限違和…
此外,導演和資方的個人好惡也是很大的影響,這就沒辦法了,畢竟什麼都比不過金主喜歡。
這點跟天美公司很類似,天美選角最關鍵一點:儘量用自己人!
至少現在是這樣…
後世,互聯網唱主角,流量至上,隻要你有流量,演技再垃圾也有市場…
扯回來,《北愛》是天美出品的電影,用迪麗熱巴和朱一龍,在沈旭東看來是很正常的選擇。
……
中午時候,旭東帶著他們到了馬場的餐廳…
這個馬場經曆了三次擴建,現在更像是度假村…
餐廳的夥食都是從豐澤園、大董專門運過來的。
既然《初戀》主創團隊來了,話題自然轉移到了青春片,沈旭東先開口:“下個月6號,《那些年》會在內地上映,估計票房也不會差,青春片的潮流馬上就要打開了!”
寧昊接話:“…你這麼肯定?”
“你們沒看過觀影人群的平均年齡?”
“…我看那玩意乾嘛?”
“22.43歲,比三年前小了4歲,這代表什麼?”
“觀影人群年輕化?”
“對…”沈旭東點頭:“而且多是85後、90後,這群人大學才畢業沒多久,正是懷念青春的好時間…所以,青春片天然受眾廣…”
這個意思就是:不管電影拍成什麼樣,有過青春的人,都會去影院緬懷一下自己的青春!
所謂的類型比內容更賣座就是這麼個意思!
很多觀眾在進入影廳的那一刻,其實已經放棄用電影邏輯思考內容本身了,電影變成大型青春回憶錄,基本隻要拍到能引發共鳴的白襯衣、大操場、早戀,再放幾首那個年代的歌曲,感傷的人就能觸景生情…
然後,那幾年國產青春片就跟當年的香港武俠一樣,泛濫成災!
其實,審查也有影響——審查會助長影視行業的投機行為,一個類型片沒遇到什麼審查阻礙過審了,還賺了錢,後麵的投資人必然會一窩蜂的選擇這個保險的片型,模式都會沿用,因為這樣拍的話,太安全了,至少不會血本無歸。
再然後成為爛片的代表——隻要看到標簽裡寫著‘青春’二字,默認爛片。
說到這,沈旭東道:“你們要是想賺票房,可以嘗試這個類型…”
“我哪有時間…”
“沒讓你拍,你可以做製片人或者監製嘛。前段時間,我就看了一個很不錯的劇本,叫《愛你,西蒙》,我就立項了!”
“《愛你,西蒙》?外語片?”
“對,講一個中學生出出櫃的故事…又叫《出櫃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