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閒扯淡(1 / 2)

有一種言論:中影投資好萊塢,隻是一家公司的正常經營策略…在中影之前…有很多內地文化企業染指好萊塢製片行業…

中影也是一樣…隻不過中影是國字號而已,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問題是中影享有引進片權利,剛好呢,北美本土票房收入增長變緩,好萊塢正積極研究如何進入中國市場。

如果跟中影合作,是不是有發行優勢?

原時空,就是這樣,迪士尼的《複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要到5月12日才會在中國內地上映,這與該影片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幾乎其他所有國家中5月1日的首映式相比晚了近兩個星期。

為什麼晚兩個星期?

因為《速度與激情7》唄——中影參與投資…

但…中影畢竟是國字號,你投資外國電影算怎麼回事?

咋了,向買辦看齊?

估計韓山坪也擔心出現這種風言風語,所以,他才問的沈旭東。

旭東反問:“為什麼要投資好萊塢?中影光靠引進片的權利,一年少說分賬十個億把?”

“這不是忙著上市嗎…”

“哦…”

那就可以理解了!

借助投資好萊塢大片的風口。

“我們跟傳奇合作,準備投資了幾部電影…”

“其實傳奇隻是一家電影投資基金會…”

沈旭東大概介紹了一下傳奇娛樂的誕生過程。

就是一家投資拚盤演化而來!

其實理論上來說,電影公司當然可以完全依賴自有資金來拍攝電影,而且九十年代以來,次級回收渠道的豐厚利潤足以支撐電影公司拍攝億元規模的超級大片。

但無一例外,所有電影公司仍然向外尋求投資。

原因有很多,比如分攤風險,提高開工數量,哭窮以讓明星和經紀人降低片酬,等等,但最主要的秘密在於,電影公司和外部投資者的合作,是基於某種不平等條約…

“不平等?”

“對,”沈旭東點頭:“比方說一部1.5億美元的大製作,公司你自己掏50%,完後外界資金50%,但電影公司最後分得的利潤卻比外部投資者多很多。”

“多很多?”

“您看,一部電影的票房回款,先從裡麵扣掉占總票房10-15%的發行費以及其他營銷支出,再和外部投資者平分,這當然看起來是公平的,隻不過對電影公司來說,坐收發行費把一件有風險的事變成相對旱澇保收,再加上各種會計策略,總而言之,引入外部投資者,對於好萊塢電影公司來說,是一件可以揩油的美事。”

“就像你們公司的溢價投資?”

沈旭東承認了:“對!”

……

天美傳媒每年都會吸引外界投資,當然,外界投資需要溢價20%進入…

一部電影成本一個億,公司掏五千萬,外界資金5000萬,然後分一半收益給你?

想的挺美!

電影投資屬於小圈子遊戲,不是說你有錢就能玩的轉的。

溢價20%還是有點關係的投資方。

後世,但凡有點品相的,都會將投資份額溢價出去。

尤其是稀缺的好項目、大項目將更受青睞,更容易溢出好的價格!

舉個例子,《人間·喜劇》溢價到了3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