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借船出海!”
任中倫接著道:“我們就算有《泰坦尼克號》那樣投資,有《阿凡達》那樣的電影,也沒有那樣的全球發行團隊!”
這倒是真的,全球範圍內,優質的媒體資源以及渠道,都被好萊塢統領了。
不僅是發行渠道,宣傳渠道,幾乎全世界媒體都是被好萊塢控製的,因為人家是一百多年的建設,它已經壟斷了全球75%以上的資源。
全球各國強有力的發行商,都是以發行好萊塢影片來當主食的。
主流院線,靠什麼來支撐呢?還是靠好萊塢的產品來支撐,這已經變成一種啄食順序!
沈旭東反駁:“借船出海隻能是權宜之計,再說了,人家憑什麼願意借船給你…彆的不說,我在美國都不敢做華語片…”
“我們有市場啊!”任中倫道:“好萊塢製片人湯姆·德桑托計劃開發《封神榜》三部曲,斥資10個億,到現在還在開發;
夢工場將和中影合拍《藏地密碼》,還有呂克·貝鬆加盟《狼圖騰》…拍出來就會是全球化的電影產品,而不僅僅是個中國故事。”
“這個跟上影有關係嗎?”
“我們也跟派拉蒙有合作!”
“派拉蒙?”
“嗯…我們跟華樺傳媒關係很好…”
……
華樺傳媒,是一家批片起家的電影公司,獨家買斷了《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一戰成名,隨後又參投了派拉蒙出品的《忍者神龜2》、《星際迷航3》和《俠探傑克2》,數次愉快的合作最終推動了與派拉蒙的長線合作。
原時空,華樺攜手上影與派拉蒙簽署三年戰略合作協議——投資十億美金打造大片…
2015-2016年年初,中國電影市場最繁榮的黃金時段。那時候國內影視標的價格飛漲,在一級市場,手裡隻要隨便握有一兩個IP,公司估值便往兩三億上靠。
在國內買公司實在不劃算,但當時影視行業又是投資風口,大資本開始瞄準海外。
投資圈普遍認為,海外影視資產性價比高,一旦買下,幾乎是坐等升值。
上影當然屬於大資本…
另外,中國公司出去的時候,基本上兜裡的錢很少,都是先跟好萊塢的公司接觸,談一個意向,然後稍微交一點保證金,接著回國募資…
上市公司會通過發公告進行公開募集,沒上市的會采用另一種方式,聯合幾家公司,設立一隻美元基金…
然後,除了真實投資以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部分民營企業在通過文化投資的方式,向海外悄悄的轉移資產。
所以,2017年之後,外彙管製趨嚴…
扯回來,任中倫又談了為什麼要投資好萊塢的事情——上影集團也想上市!
上市需要業績…至少賬麵業績好看!
其實,任中倫、韓山坪之類的,已經是體製內比較懂電影的人了…
他們至少知道投資大片,知道做電影有可能虧本,也有可能賺錢…
沈旭東並沒有給出建議,岔開了話題,說起了賈章柯的《天注定》…
《天注定》有上影的投資。
任中倫很苦惱——這個電影改了四五次了,就是不過審!
這個電影過於犀利——胡文海、周克華、鄧玉嬌、富士康員工等悲劇式人物情景再現…
任中倫歎了口氣:“他太貪心了,一部電影塞了三個事件…整部電影拍得更像社會新聞…一點也不像電影!”
“沒有過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