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阿凡達》了…”
“主要是占了檔期的便宜…”
張果立搖頭:“華宜也做了一部《村晚》,票房才一千多萬…”
“現在開始,明星不等於賣座咯!”
“主要還是因為電影太爛了…”
《越來越好之村晚》,效仿港片賀歲,集結了一大批明星,主線故事就是辦一場村晚…
純粹是‘借鑒’黃百銘的賀歲片鼓搗出來的,隻不過《村晚》的明星陣容更加強大…
但…沒啥用,因為片子太爛了!
觀眾對這類電影也沒了興趣…
“現在確實是年輕人的時代了,或者說,觀眾這個群體,永遠都是年輕人!每個創作者都有時代性!”
“總體來說,現在的電影環境也是好的。不像我們那個年代,電影導演永遠被幾位老先生把持,新導演,哪怕你是張藝某,也得在製片廠熬個十年!”
“所以,還是旭東有本事,從一開始就不斷給新導演機會…”
“沒有…”
沈旭東擺手:“我其實是沒辦法,我做的都是類型片,老一輩的導演不太懂這些,香港那幫導演倒是懂,但死要錢而且養不熟…隻能找新導演…”
馮曉剛搖頭:“觀眾不在乎這些…”
“不是,黑澤明導演當年拍完《紅胡子》,公司破產,借高利貸拍了《電車狂》,票房依然能失敗,高利貸還不起,利滾利,壓的他喘不過氣,割腕自殺,幸好搶救過來。那一陣,許多觀眾和自以為新進的導演都假惺惺為他歎息,為他哀傷!”
“但後來被蘇聯選中,拍攝出了《德蘇烏劄拉》,更是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然後他憑借《影武者》斬獲戛納金棕櫚!”
“我一向認為,電影好壞和投資大小、格局大小、故事大小沒關係。電影導演優異與否、也不該用新舊來衡量!我提攜新人,是因為一直認為,人才輩出才是好現象,但老導演同樣有他們自己的情懷和追求!”
“所以,你幫張藝某寫了好幾個劇本?”
“…我沒寫幾個,基本都是搜集的,也不是特意給他準備的,這不是他簽約公司了…”沈旭東聳肩:“就拿給他看,他很喜歡…”
陳導明插話:“那個《愛》,聽說本來是英語劇本…”
“對,主題是關於溫柔的殺戮…”沈旭東大概說了一下劇情,然後道:“我本來想找個歐洲導演執導,張導很感興趣…就給他了!”
“《一九四二》…我還是想不通,這電影不差啊…”
“那《肖申克的救贖》也不差的…”沈旭東很認真道:“現階段的主流觀眾都是85後、90後,他們對反思曆史沒有興趣…而且對一部電影的評價,不應該隻是簡單的用票房評價…”
“我就是覺得憋屈…”
《一九四二》不止票房慘敗,連口碑也不咋地…
五更有點懸…
我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