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美電影差距的問題…
其實,我們這代人真的趕上了好時候。
首次接觸好萊塢大片就是《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肖申克的救贖》、《黑客帝國》這種足矣載入影史級彆的佳作!
所以,後來的好萊塢製作,讓人吐槽!
也確實,完全淪為流水線一般的模式化製作…
《速度與激情10》、《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
劇情和對白弱智無比。
台詞都想學漫威風格插科打諢的段子,演員們油膩的把一個誰都知道的梗正過來反過來說,而到了真需要敘事時,演員念台詞如ai一樣機械生硬…
爛到爆!
但,實話實說,從製作水準上講,好萊塢電影可以說是碾壓大部分國產片…
好萊塢電影基本還是以大投資大製作的超英電影為主,因為好萊塢影片麵向全球市場,所以這些影片的製片成本動輒上億美金,所以無論是製作規模還是特效水準,國產電影都難以望其項背,製作水準這一塊,好萊塢完勝…
為什麼賣不動了?
好萊塢影片就像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工業預製菜,比如肯德基和麥當勞,水準下線高,但想要做出改變和創新會很難…
其實,無論好萊塢,還是香港,都是它們自己的問題。
因為它們的老片子現在看依然很好看!
扯回來,沈旭東接著道:“我覺得本土電影崛起的第一標誌絕不是打入國際,而是先占據本土生態位,你得讓本土觀眾喜歡本土電影…
早些年,我們的電影圈喜歡迎合西方的口味。
這個邏輯就是,外界認可→為國爭光→本土觀眾再被吸引觀看。
然而這個邏輯之下,外界認可比本土認可更加重要,那麼本土電影被打上了異域色彩不說,久而久之也就了產生外來文化高於本土文化的固定印象,本土文化還想發展確定不是開玩笑?”
“在本土觀眾都沒照顧好的情況下,就想著打入國際,最後兩樣你都不會有。”
“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一批不在乎外界認可,僅服務於本土觀眾,中國電影才能逐漸在本土拿回失地。”
“彆跟我談文化輸出,很多人認為光本土認可沒什麼用,外界認可才是真的好!我一直認為文化輸出是外溢,而非迎合。”
頓了頓,沈旭東補充了一句:“中國內地的電影市場比世界第三到第十的國家電影市場加起來還大,我們當然要側重內地市場。”
“你們所謂海外市場,其實就是發達國家“黃金十億人”,尤其是北美,但是說實話,中國電影能不能被這個市場接受,顯然是國家政治層麵的問題,和電影製作的關係已經不是很大,你拍得再好,人家就是不給你安排銀幕!”
“那為什麼之前很多電影在海外賣的很好?”
“…因為有獵奇感…”
……
從《泰囧》開始,網上一群自媒體唱衰國產電影的海外票房…
確實,《泰囧》也好,《唐探》也罷,海外票房都挺低的…
《一鏡到底》還行,海外賣了一千多萬美元的票房。
當然,還是比不上三國係列——《臥龍》全球票房超過3億美元,其中海外票房接近1.4億!
占比40%以上!
到了《泰囧》、《唐探》隻能窩裡橫?
其實,三國係列,歐美票房也不咋地,主要靠亞洲市場!
海外觀眾,尤其是歐美觀眾,不習慣看字幕的…
——人家不需要看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