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心慈手軟?(1/4)(1 / 2)

票補這東西確實挺無賴的…

原時空,票補是隨著互聯網行業進入電影產業發展起來的。

最初是互聯網公司為了爭奪用戶而運用的市場手段…

通過低價吸引用戶。

當然,實際情況確實影響了市場。

通過預售、超低價的形式,可以提前鎖定一定票房、吸引部分觀眾,然後利用營銷效應帶動話題,擴大聲勢。

這個對同檔期電影的打擊很大!

一般而言,片方和在線票務平台的“票補”主要用在電影上映前3天的預售中,前3天的票房表現對後續排片率和影片整體走勢至關重要,因此在線票務平台成為電影交鋒的主戰場。

用數據說話!

促使影院增加排片場次。

基於現實利益考量,影院基本不會拒絕。

《西遊降魔篇》砸了1.6億的票補…

其實,沒有這個必要,一般來講,5000萬就足夠了!

這不是第一次弄嘛,沒啥經驗,直接砸了五天…

前五天排片分彆是55%、58%、62%、59%、61%…

黃金場次乾脆占比90%以上!

票都賣了,影院肯定要安排排片。

彆說同檔期電影不給力,就算他們質量過關又能怎麼樣?

《西遊降魔篇》質量不差的…

然後通過價格的優勢提前搶占空間,實際來講,確實形成不公平競爭。

插一句,到了後來,為了拉動影片前幾日的票房,帶動影院增加排片,很多片方習慣了砸重金進行“票補”。

一部影片如果大規模進行票補,投入可達到數千萬元,甚至在業內流傳出“沒有5000萬元票補彆進賀歲檔”、“沒有1億元票補進不了春節檔”的說法。

票補這個事,慢慢成為行業毒瘤——小公司哪有錢砸什麼票補?

對很多公司來講,迷信票補的威力,把重點功夫放在“票補”上,迷信砸錢搞補貼可以吸引人走進電影院,推高一部片的票房,電影拍得好不好,內容本身如何反倒不重要了…

通過大規模票補“鎖定”前期排片,但內容跟不上又造成後期嚴重跳水。

與此同時,一些真正的好電影,在市場上反而步履維艱,而那些數據光鮮的影片,又不是真實市場價值的體現。

在事實上確實妨礙了電影的進步…

然後…它就被取消了!

沈旭東為什麼敢這麼乾?

哦,他是為了推廣貓眼…

收效甚好,國慶7天,貓眼的下載量超過6000萬次,連帶著,美團的下載量也迎來一波升值…

格瓦拉被打懵了——原時空,票補要到2014年才會出現…

最開始打票補戰的也是貓眼,原時空,貓眼拿到了《心花路放》的聯合發行後,直接用千萬元級彆的票補將片源壟斷了,並跟影院簽訂協議,不允許賣給格瓦拉等第三方。

這次也一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