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走勢穩健(4/4)(1 / 2)

郭凡還是小導演…

兩部作品而已,而且第一部作品還是失敗的!

所以,他對待知名影評人的態度很謙卑,包括對待觀眾,在《地火》上映前,甚至寫了個長微博,表達自己對《地火》的期待…

周黎明可是前段時間馮曉剛怒噴‘影評人’,唯一點讚的一位…

沈旭東依然在接受采訪。

宣傳嘛!

《地火》關係到接下來公司的一係列電影計劃。

這麼說吧,《地火》一旦成功,之後的天美公司就要轉型大製作了!

他一直研究好萊塢,好萊塢六大每年都會推出幾部爆款作品,又叫頭部作品。

關於頭部作品,互聯網平台定義很清晰——S+,指的是一流影視公司製作、以大明星+大IP+大製作為基本模式的劇集。

簡單地說,頭部劇就是所有待播電視劇之中處於金字塔頂端的那一部分!

但沈旭東所謂的爆款指的是大投資的工業作品。

一旦《地火》成功,之後的一係列大製作都可以排隊上線了!

其實,電影公司賣的不是電影,而是電影票,如何讓更多的觀眾去買票,這是電影院需要考量的事情。

電影公司要考慮什麼?

宣傳,鋪天蓋地的宣傳,這有助於更多的人去看電影。

調查顯示,美國平均每人每年隻會進4次電影院,而中國觀眾則不足1次!

其實,最開始,好萊塢也不是經常做一些大製作,很多公司覺得不管是1.5億美元的電影還是1500萬美元的電影,觀眾付出的電影票錢都是固定的5美元。

大片除了提高製作成本以外並沒有什麼額外的好處。

改變好萊塢的這個人叫做阿蘭·霍恩,1999年,他成為華納兄弟總裁並擔任首席運營官。

上任之後,他開始主推一種每年把大量的製作和營銷預算集中到少部分電影上的策略,希望能夠產生爆款。

2000到2011的11年裡,華納兄弟把逐漸把82%的製作成本投入到了5%的影片中。

大片策略取得了連阿蘭·霍恩也沒有想象到的成功:截至2011年,華納兄弟成為史上唯一一個連續11年創下超過10億美元的北美票房的好萊塢製片廠。

而在阿蘭·霍恩在華納兄弟任職的11年間,他們更是7次成為年度北美票房最高的公司。

2012年,阿蘭·霍恩離開華納兄弟,成為迪士尼電影製片公司的主席…

如今迪士尼在電影方麵的成績有目共睹,以至於所有影視公司都以迪士尼作為自己的標杆。

天美公司內部也不是鐵通一塊,很多人對沈旭東做科幻電影表示想不通——做喜劇、懸疑、劇情、青春片不是挺能賺錢的嘛。、

科幻電影…

投資大,周期長,最主要風險大——老美自己的科幻片,本土觀眾都不買賬…

資本最喜歡的就是那種成本五千萬左右,最終票房3億或者五億的項目,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周期最多一年!

當然,沈旭東的個人威望很強大,他說怎麼做,公司乖乖執行就行…

……

“《2001太空漫遊》是當年美國本土票房亞軍,到今天已經沒有人記得當年的冠軍是誰了,因為那幾百萬美元在煌煌的太空漫遊史詩開創的黃金科幻年代麵前根本不重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