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沒什麼大不了的(2/4)(1 / 2)

“你寫新書了?”

“嗯…”沈旭東點頭:“這不是到了顧城隱居的地方了嗎,有了點感覺!”

沈媽媽很驚訝:“顧城…故居也在這邊?”

“不在…”沈旭東解釋:“他在北邊的激流島…”

沈媽媽無語:“那算什麼隱居的地方?”

“…新西蘭就是他最後待著的地方,也是他殺妻的地方!”

沈媽媽瞪了他一眼:“…沒聽說你喜歡顧城啊。”

沈旭東聳肩:“還好,我比較喜歡北島…能給點吃的嗎?我快餓死了…”

插一句,北島還活著。

其實,北島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而並不是一個人。

後來哈,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開了豆瓣賬號寫了首詩,被一群年紀能做他孫子孫女的孩子指著鼻子罵他“帶節奏”…

這個,挺無所謂的,比起北島他們小時候那些前輩,他的境遇已經算是挺不錯的了…

隻是網上罵兩句而已。

有點跨越年齡的玄妙——就好像你說張學良聽過周傑倫的歌一樣…

扯回來,沈媽媽指了指廚房:“…那邊給你留的飯…”

“謝謝媽媽!”

沈媽媽看著兒子吃‘早飯’,坐了下來:“我年輕時候喜歡顧城,還把‘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當成座右銘,覺得“很深刻”,後來,看的書多了,覺得他在無病呻吟,包括那個時候看泰戈爾,我也隻能理解字麵意思還有了解一點背景,但是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那個時候還是不懂詩…

四十歲以後再看到顧城的詩,了解到他背後的故事,他是有躁鬱症似的,他自私冷漠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且他的詩本質空洞陰暗,就像他無所事事的靈魂一樣。

我那個時候領悟到唯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瞧見人生百態,嘗遍酸甜苦辣,曆經生離死彆,悲歡離合,才能沉澱出有深度有內涵的經典之作。也唯有年歲漸長,閱曆增多,才能讀懂詩。

最近幾年,我發現了一個規律:我認識的人,讀書少又愛附庸風雅的人,會喜歡顧城的詩,就像很多小孩喜歡郭敬明韓寒一樣…”

“沒有我嗎?”

“也有喜歡你的,但你寫的東西跨度太大…”

“媽媽,你不是數學老師嗎?”

“數學老師就不能喜歡文學了?”瞪了他一眼,沈媽媽道:“新書叫什麼?”

“三個中篇集,分彆是《寄生上流》、《燃燒》還有《花束般的戀愛》…”

“寫完拿來我看看…”

“成。”

……

《地火》宣傳結束,沈旭東就離開了國內——反正即便在新西蘭,他也能跟陳曦視頻通話…

比方說現在,陳曦詢問他有沒有看好的年輕代,順便還提名了柳亦菲、柳施施,沈旭東搖頭:“…柳亦菲還是算了,她有自己的資源線…”

“那柳施施呢?”

“演技太差…你要捧人至少得找個有演技基礎的吧!”

陳曦點頭:“你跟我想的一樣…我最近尋摸了一圈,找到兩個還不錯的…”

“都有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