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點一到,紅毯儀式正式開始…
紅毯可謂是熠熠生輝…
張藝某、成龍、周星弛、馮曉剛、王景、周潤發…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大牌都接到了邀請,甚至連劉得華都受邀過來了。
不快也不慢,持續了一個小時左右,大部分嘉賓都已亮相,最後一組是評審團。
第一屆評審團,7個人,許安華、江聞、婁燁、張曼鈺、梁佳輝、曹保平還有吳思遠,評審團主席是吳思遠…
這個評審團隻能決定最終入圍名單,但也是評審團!
一群人上台階,沈旭東上前招呼:“辛苦諸位。”
“今晚愉快。”
……
頒獎禮如果隻頒獎,不到一個小時就能結束。
肯定要穿插一些節目。
開場少女時代唱了兩首歌,然後主持人黃博上場…
第一個環節,領導講話。
再怎麼自由操辦,也頂著總局的名字——領導講話是必要程序。
上場的是張洪森副局長。
沈旭東挺喜歡張洪森的,這位分管電影,而且懂電影,業內稱他‘第一影評人’,哦,他也是編劇出身,代表作《車間主任》、《大法官》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張局說了三分鐘左右,然後黃博邀請沈旭東做開場演講。
沈旭東拿著話筒,輕輕揮手,開口道:“其實要追溯華語電影,第一個行業高峰期,在上海。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一1937年。
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麵,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
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製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麵很快就被打破。
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誌,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一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後來,戰爭爆發,大批的電影人南逃香港,促成了第二個行業高峰,香港電影最初的人才儲備!”
“上世紀70年代初,香港電影開始嶄露頭角,逐漸成為亞洲電影的重要中心。這個時期,香港電影開始大規模生產電影,湧現出一批才華橫溢的導演和演員。”
“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香港電影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創新的拍攝技巧贏得了廣泛讚譽。武俠片、喜劇片和警匪片成為了香港電影的三大支柱。”
“到90年代初,香港電影進一步發展壯大。這個時期,香港電影產量達到了頂峰,每年製作的電影數量超過300部。同時,香港電影也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彆是動作片和武俠片。”
“香港電影衰落的標誌是美國拍出了《侏羅紀公園》,在此之前,全球的電影都差不多,一個題材火了,抄襲就完事了。但《侏羅紀公園》是真抄襲不了,沒這能力。
電影不再是幾個演員,幾台攝像機,再加上編劇,導演就能完成的了,比的是工業實力!”
“此後,香港電影逐漸丟掉了本土以及東南亞市場。”
“為什麼丟掉?”
“我跟王景、黃百銘都聊過這個事,他們說是因為台灣市場丟失…但台灣市場隻是放開好萊塢電影,並不存在不引進港片…為什麼台灣人突然不愛看港片了?
根本原因就是:90年代初,以《終結者2》和《侏羅紀公園》為代表的好萊塢電腦CG大片徹底興起,不止是台灣觀眾,全世界人民都愛看這種片!”
“香港電影失去了最為重要的買家台灣市場,以及整個東亞以及東南亞影市,此時的內地院線市場還沒爆發,碟市則被各種盜版商壟斷…此外,還有人才外流與青黃不接,跟風濫拍帶壞市場等等…”
“為什麼要說這個?我就是很奇怪總有人說什麼香港電影衰落是因為回歸…是因為CEPA簽署…難道沒有CEPA,香港電影就能維持原來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