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流量時代?(2/4)(1 / 2)

第1043章?流量時代?(24)

其實,嘉行傳媒能完成對賭,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具備…

運氣真的很好!

趕在2018年影視業遭遇寒冬前結束對賭…

其實,新人選擇嘉行也不錯…

新人出道時,如果能蹭上一線明星的熱度,對打開知名度大有裨益。

所以宋珠兒是小張柏芝,張柏芝是小林青霞。

她們算外形相似,但蹭的正主不是真帶自己的人。饒是這樣,頂著前輩名號,依舊讓觀眾記住了。

如果有當紅頂流扶持,躥紅隻會更快。

你看熱巴,簽約嘉行後跟著楊小蜜,戲約、綜藝、商務,短短幾年,從名不見經傳到一線流量。

但…資源給你了,能不能紅起來是另外一回事,熱巴能紅,按理說嘉行也能捧紅其他人。

事實相反。

跟熱巴一起簽約嘉行的幾個男演員,出道時是楊小蜜身邊的配角,現在境況依舊沒太多好轉。

其實,最開始經紀人帶藝人,事無巨細,保姆一般,從藝人的衣食住行,到形象管理,接什麼戲,談什麼商務,做哪種造型,一手包辦。

這種一對一的經紀團隊,有助於經紀人最大限度了解和挖掘演員特質,根據特質接適合演員的戲,有針對性地捧紅演員。

穩定的合作對經紀人和演員而言,是雙贏。但一對一的模式對公司而言,未必是好事。

從初代經紀人王景花帶著培養出的明星出走華宜,到範小胖開啟藝人工作室熱潮,明星紛紛自立門戶,再到楊小蜜自己羽翼豐滿後離開老東家,一手拍戲一手當製片,明星的話語權和選擇權在逐漸增多…

但,這對培養出他們的公司而言,卻是一種損失。

種種現象都在不斷重申——娛樂公司造星重要,留人更重要。

為長久留住簽約藝人,經紀團隊借鑒了好萊塢的造星模式和韓國偶像工廠的操作方式,放棄了一對一的模式。

天美傳媒最開始就是這種。

簽約藝人從形象包裝到專業培訓到演出安排、廣告代言、商務合作,都由同一個專業團隊管理,商務專員負責公司所有藝人的商務資源,形象顧問負責所有藝人的形象設計,每個領域都由專業人士打理。

乍聽起來,這種管理方式很合理,效率高,針對性強。

但這種模式,有點流水線,對於產出偶像團體而言,是好模式。

如果套用在演員身上,按照這種模式打造的演員,容易忽略個人特質,最終打造出來的藝人,都是套用統一模板。

腿長營銷腿,骨相立體立體營銷混血感,標簽單一,可挖掘性差,麵目模糊,可替代性強。

天美傳媒是偏製作的公司…

要的是獨特的演員!

後來改革了一下,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各自都有經紀人對接業務,內部競爭上崗…

為什麼嘉行不用這種模式?

因為製作能力差唄!

嘉行最初是用楊小蜜流量堆砌起來的製作公司。

公司成立時,幾個合夥人確定要藝人經紀+影視製作兩條腿走路。

想法是現實的,但操作起來…有很大問題!

嘉行在IP儲備上比不過老牌製作公司,公司藝人除楊小蜜外都是新人,雖然她是張王牌,但嘉行自製實力不夠…

這就很尷尬了!

而且,嘉行成立的時間,正好是國內流量橫行的時候,市麵上的爆紅的演員,要麼是回國的韓國練習生,要麼是影視公司力捧的新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