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是買了日苯漫畫家鬆本大洋的《乒乓》,然後我自己改編的…”
“當然,乒乓球其實也一樣,像所有的競技體育一樣,有沒有天賦很快就體現得一清二楚。所謂努力也不過是讓你更加快速看清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但打擊也會更徹底。
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此放棄,熱愛從來都不是一定要站在頂點為目的,儘管有些風景隻有站到了頂點才能看到。”
“一開始是拚努力,後來是拚天賦,最後拚的是鬥誌!尋找你所熱愛的,並為之獻身。”
“這個就是我想表達的,至於觀眾看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電影,尤其是商業電影,導演並沒有最終解釋權…”
“其實,最開始我想改編成籃球的,但籃球…對演員要求太高了,你至少得一米九左右吧…我上哪找那麼多既懂表演又懂籃球的演員呢?”
上海戲劇學院,沈旭東在跟師生們做交談…
這還是他第一次來上戲宣傳呢!
畢竟BJ才是他的自留地。
“那您覺得誰演的最好呢?”
“都還不錯…《熱愛》的演員都是我從《我是演員》節目組挑選的,演技如果太差勁,我也看不上…”
有學生舉手:“導演,我們可以參加《我是演員》嘛?”
“當然歡迎…《我是演員》這個節目,發掘新人是目的之一!”
……
沈旭東態度很友好…有問必答。
他特意留神了一下,確實,沒有一個是他認識的!
上戲啊…
三大高校,居然連一個有記憶的演員都找不到?
其實,他心裡清楚,這幫科班出身的新生代們很難出頭了…
因為造星模式已經變了!
平台已經開始推自己的演員了。
除了這些,他們還得跟出生就自帶資源的二代們競爭…
三大表演係,儼然成為星二代、富二代、關係戶和網紅的後花園,鍍金專用!
對於演員而言,演技是一方麵,而好的資源又是另一方麵。
二代們是自帶資源出場,出場就贏了。
還有,越來越多的愛豆開始跨界演戲,愛豆自帶流量,粉絲效應好,自然會有不少的投資方找到他們,資源也隨之應聲而來。
從素人變成所謂的歌手後,一個好的作品都沒有就敢去演戲,而且還是直接演主角!
製片方能接受,因為他們知道,隻要請到流量藝人,不管自己拍得有多人,參演藝人的粉絲一定會幫他們控評,他們要的不是作品質量,隻是單純的割粉絲韭菜罷了。
劣幣驅逐良幣,科班出身的,反而沒啥機會…
很多科班院校畢業的演員,出道之後大部分都隻有飾演不起眼的配角,而命運什麼時候可以逆轉,有的人可能在整個職業生涯也無法等到…
當初,以為進入了知名學府就開啟了光芒萬丈的人生,但最終卻無奈折服於這個行業的規則,這的確是一件比較殘酷的事。
有一檔綜藝叫《演技派》,於正擔任發起人,吳鎮宇、張靜初、張頌文做嘉賓…
還原了真實的片場規則,一群年輕的新生代演員為角色競爭上崗,拚儘全力希望在於正的影視作品裡分得一個角色,而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畢業於全國知名表演院校的學生!
就這,演技類綜藝後來還成了愛豆們的專屬自留地…
沒辦法,影視寒冬期,大部分愛豆都麵臨著“就業難”的生存困境。加之,國內尚不成型的偶像產業鏈條,真正能夠以選秀出道、並回歸歌手、偶像事業發展的人才,少之又少。
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