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裡,沈旭東就跟陳都鈴說了,待會他們問什麼,你就老實回答…
陳都鈴確實做到了!
她家挺有錢的,也見過世麵,就不太怯場…
所以,應對自如…
但有一點,沈旭東挺不喜歡的,就是她有點杠精,老喜歡反駁彆人!
聽到沈旭東說韓國電影不好,立馬懟了句:“電影《熔爐》推動出台了“熔爐法案”…他們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呢?”
她有這種觀點很正常,去年,湯惟拍了《分手的決心》,一堆粉絲齊唱讚歌:“打入國際”“不跟國內的泥腿子玩了”“去韓國飛升”等…
彷佛拍了部韓國電影就黃袍加身一樣。
沈旭東擺手:“從電影角度講,《熔爐》並不算好電影…對未成年暴力、虐待場景的濫用,角色工具化、臉譜化、標簽化的展示…這個從專業角度來講,不算好電影…吸引人的更多是題材本身…《熔爐》這個原型,具備天然的正確性,同情受害人,鞭笞施害人都是理所應該當,情緒化宣泄,隻能抵達最表層,
“對了,我說個事,07年李滄東導演來北電做訪問,有人提問‘韓國電影有什麼值得我們中國電影借鑒學習的地方嗎?’李滄東回答‘儘量不要去學習和模仿韓國電影,這絕不是我在謙虛!’”
“其實,最開始是模仿好萊塢還有港片,比方說《英雄本色》,在韓國翻拍的電影叫《無籍者》;《喋血雙雄》,在韓國翻拍的電影叫《殺手》;後來他們發現翻拍不是一條好路子,於是,找到了新的東西:注入現實!”
“韓國電影那批導演,偏商業屬性的,奉俊昊、樸讚鬱、金知雲包括崔東勳,都是韓國368時代,368時代指的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學,30歲左右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人…他們這批人都經曆過韓國軍政府時代,對權力有著天然的警惕,所以,他們的電影充斥著對掌權者的不信任…最開始是因為《殺人回憶》引發的一類模仿者,《孩子們》、《那家夥的聲音》、《追擊者》…
後來,《熔爐》出現了,徹底走火入魔!貧富差距、製度腐化、官商勾結之類的元素儘情展示!”
“你如果看多了韓國電影,會發現他們大多帶著一種強烈的情緒宣泄…而且,《熔爐》、《素媛》還推動了司法的修改,這個更讓韓國電影人驕傲…”
“但…我感覺韓國電影已經找到了流量密碼,現實主義+情緒宣泄…電影逐漸流水線形式…最終,”
“我們的觀眾推崇韓國電影,很正常…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現實主義連情緒宣泄都不被允許!我們的推崇更多是一種羨慕…”
陳都鈴立刻問:“那為什麼我們不搞分級製度呢?真的是因為如果采用分級製,審核電影的那幫人會喪失權力,沒法貪汙。”
“你想多了,如果可以,總局是最想搞分級的…一方麵,分級後一個級彆一個腐敗渠道,另一方麵,暴力、色青本來就不被允許,即便分級了,一樣不被允許!”
寧昊插話:“分級本質上是資本為了推卸社會責任而轉嫁到政府、家長頭上的手段。
過去,資本創作單一產品能賣錢,但時間推移,單一產品不能刺激消費欲望了,於是創作各類產品,但這些能刺激消費欲望的產品卻會帶來社會暴力、色青等社會負麵榜樣,於是提出分級,意思是:雖然我的產品給社會帶來了負麵榜樣作用,但分級了,我不負任何責任,是政府、家長的責任,彆擋著我掙錢。”
“…彆聊了,吃東西!”
……
這個話題揭過,幾個人吃飯,沈旭東:“劣藝人封殺令這個事你們聽說了吧?”
“…聽說了。”
徐爭點頭:“我聽說好多已經拍攝完成的項目不得不換人重拍…”
寧昊:“這個事,其實真不能怨總局,我們這個圈子並沒有規範起來,明星嗑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少人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們覺得嗑藥是某種身份的象征…指望市場規範根本沒戲,當年莫少聰嗑藥,經過媒體報道,他反而更紅了,出場費漲到了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