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演員或者導演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做的是一部爛片嗎?
應該是可以的。
這就像開車,開的多了,時間長了自然能體會到車的好壞。
首先一部好片是由三個主要因素構成,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導演,其中導演第一,演員次之,劇本第三。
演員演戲的時候首先他是看過劇本的,首先內心會評定這是不是好的劇本,在演的過程中,演員會和導演不斷地碰戲,碰的過程自然會知道自己演的如何,戲的效果怎樣等,也就能評估出這是不是一部好片了。
那導演呢?
就像王景說的那句:其實他也知道他拍的很多電影是爛片,但是因為他是商業片導演,在乎的是票房與老板賺不賺錢,至於口碑部分不是重中之重。
你看,賺錢…
《分手大師》應該也一樣,鄧朝肯定真的覺得觀眾喜歡這樣的喜劇…
至於低俗的部分,他覺得《泰囧》也很低俗,但是賣了接近12億,反倒是《大贏家》,無論圈內口碑還是圈外反饋,都要超過《泰囧》…
但票房遠遠不如!
所以,這次就往惡搞方麵走…
當然,有些導演,能力在,但可能就不適合做商業電影導演。
比如孫周,拍過《不可思異》等?3、4部低分爛片;
韓傑也拍了《解憂雜貨鋪》。
這兩個人之前分彆在張藝某和賈章柯的團隊裡曆練過,也是拍過《周漁的火車》和《Hello,樹先生》這樣的經典作品。
有沒有完全不知道自己做的是爛片的情況?
應該也有!
這個是很可怕的情況。
排除客觀因素,比如大量的刪減,主演口碑斷崖等,說明導演和團隊對電影的理解完全不到位。
郭景明拍《小時代》,可以理解,畢竟這個是可以賺回本的。
但他用真人?CG拍《爵跡》,就是又腦殘砸錢了,其實,郭景明也知道拍出來可能會受質疑,但是他認為,觀眾質疑的是他本人,不是電影…
所以,他會怒吼‘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景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他完全不知道《爵跡》視覺效果非常粗糙,達不到水準;
他炫耀的真人?CG,已經過時了,不會有人會給大筆投資和知名演員來拍一部電影。
排除世界觀、劇本、演技、導演等因素,這部電影也是爛片。
至於宣傳時候自吹自擂,這個很正常,引用張藝謀接受許知遠采訪時說的一句話:‘一部電影拍完,不管戲怎麼樣,作為導演,你都不能滅自己威風啊…’
……
看完電影,兩人表示祝賀,然後…上車離開。
等了好久,陳曦忍不住開口:“真沒想到會這麼爛…”
陳都鈴拚命點頭:“一度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被尬到了…”
“唐大山的扮演者太醜了…”
“對的,完全沒有說服力,楊小蜜演的葉小春這麼美,一點也不搭!”
沈旭東插話:“他叫梁超,鄧朝超劇場的演員,話劇《分手大師》唐大山的扮演者…話劇版《分手大師》歌頌愛情,順便諷刺所謂的成功學大師,還是蠻有深度的…”
“那為什麼電影這麼難看?”
“刪減了吧…再加上審美因素,他們可能覺得留下來的都是好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