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們想轉型挺難的…
目前的狀況,電影市場靠重要檔期的少量片子扛大量票房,平日裡的電影市場是極慘淡的。
觀影人次少意味著輸出的形象接收者少,對正在事業上升期又要轉型的流量、小鮮肉而言,接頭部大片並不容易,接小製作受眾太窄,因此並非好路。
電影之外,鄙視鏈的最高級就是電視劇中的正統血脈——現實主義電視劇。
曆史劇近年發力不足,刑偵劇…他們演不了!
那就年代戲吧!
粉絲看到自家哥哥出演年代戲,自然是拍手叫好,一麵誇事業心爆棚一麵誇演技炸裂,最後還要總結轉型成功。
但在普通觀眾眼裡,總還有一絲違和:光鮮亮麗的臉在社交媒體裡見得多了,到了年代戲裡,太新的麵孔讓人出戲。
除了演員演技,年代戲本身也有很大問題!
你看啊,21世紀已經走進第三個十年,但我國的年代戲還在上世紀末徘徊不前。
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刻畫年代必然突出8090,視聽老三樣——香港舊海報、泛黃濾鏡、懷舊金曲。
國產劇的口碑之作,幾乎被高質量主旋律劇和小成本“黑馬”劇包攬。
現階段,這些劇集基本被PPTV包圓了…
好吧,不算黑馬,但《大宋少年誌》也好,《禦賜小仵作》也罷,包括去年PPTV最出圈的劇集《未生》、《白夜追凶》,成本都不高,但都憑借著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完成口碑逆襲。
而這些劇的共同點是:無當紅流量參演。
即便是有當紅流量出演的劇集,比方說熱巴的《大力女子》,PPTV熱度破萬,堪稱現象級破圈,但熱巴在(貓眼)直播時候透露PPTV給的錢不多,沒到市場價的一半…
而且明說了‘現在很多當紅明星都想出演PPTV的定製劇集,為此,不惜降價’…
不過,PPTV的優質項目大多都是內部供應…
基本上不會找外人,這個真不是因為形象或者名氣啥的,一方麵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方麵…片酬也是一方麵考量,最主要,很多觀眾直接出現了類似“一刀切”的選擇心理:既有流量明星參演的劇,可以直接放棄。
這個叫沉默的螺旋。
因流量棄劇的觀眾,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其發出的聲音很難與明星粉絲相比…
為了避免批評後被明星粉絲控評,甚至惹來爭吵,這部分觀眾往往會吸取經驗,隻在自己的社交圈裡發聲。
——這部分難以被大數據捕捉的“沉默”的觀眾,自然就從劇集受眾裡,沉默地流失了,剩下的,則是粉絲們累積的數據繁榮。
單純從做劇宣角度來講,大家可能更愛接流量劇,片方最最重視的熱搜、站內熱度以及播放量,這些靠著流量的粉絲就能刷出來,粉絲最愛做數據了,這玩意省掉了大量的預算!
從這個角度來講,流量隻要開價不高,還是很有性價比的~
問題是,人家憑什麼不開高價?
還有一個事,PPTV的《偶像練習生》開播,直接破圈…
破圈也就意味著大規模的偶像產出,但後續可供承接的渠道卻少之又少,不太成熟的成團後端運營、不成體係的打歌舞台活動和尚無標準“綜藝咖”的綜藝環境,似乎堵死了這些偶像的所有其他通路。
那隻能演戲…
PPTV捧起來他們,也簽了合作協議,除了綜藝,肯定也要安排劇集…
當然,這些事跟沈旭東無關,沈旭東對PPTV隻有一個要求:A級製作必須要由他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