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轉型?(4/4)(2 / 2)

“你要是想賺錢,就接幾個綜藝,PPTV準備打造幾個劇本殺類型的綜藝…你都可以參與,另外,還有一檔《密室逃脫》綜藝…”

沈旭東見到楊小蜜,提議了一句…

不過楊小蜜不是很樂意隻賺錢,她有自己的藝術追求:“我不可以演幾部好電影聽嘛?”

“…可以啊,但沒有必要…”

“範兵兵可以一手流量,一手優質作品…”

沈旭東疑惑:“她哪來的優質作品?”

“《我不是潘金蓮》拿了聖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的嘉獎…”

範小胖真的是開創者,一邊接爛片,與此同時也接了幾部能施展演技的電影,還憑借《觀音山》拿了個東京電影節影後…

順便還各種出席各種電影節和時裝周,贏得‘毯星’雅號。

但這些並沒有影響到她的好口碑!

“範小胖口碑很好…無論是媒體口碑還是觀眾口碑都不錯,”沈旭東沒忍住,直接吐槽一句:“彆的不說,範小胖的發量很驚人的,不像你…”

楊小蜜急了:“我頭發也很多的!”

“對對對!”

“…我接了一部戲叫《寶貝兒》,劉傑導演的作品!”

“劉傑?”

“《碧羅雪山》還有《德蘭》的導演,我在拍《逆時營救》認識他的…”

劉傑嘗試過商業片,去年上映的《捉迷藏》,就是他執導,男主角霍劍華,兩人關係不錯…

於是過來探班《逆時營救》,順便討論下後續的合作可能,然後被楊小蜜截胡…

沈旭東…大概知道這麼個電影,不過,沒有啥具體印象,估摸著口年內、票房不佳。

“…文藝片?”

“對!”

看著表情興奮的楊小蜜,沈旭東隻好違心的恭喜了一句:“加油!”

……

《寶貝兒》找了楊小蜜,注定是失敗的,首先,文藝片的受眾一般是一二線城市的成熟觀眾,但楊小蜜的粉絲主要就集中在三四線城市,目標群體並不重合;

其次,文藝片的收獲票房的路徑都是先從一二線城市打下口碑,然後再去影響三四線城市的受眾。

比方說《岡仁波齊》、《二十二》…

最後,劉傑導演的電影…很難收獲大眾認可!

因為他並不了解底層,就好像《隱入塵煙》還有最近的《我本是高山》…

他們塑造的矛盾是脫離現實的困境,《隱入塵煙》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城市,那就沒問題,但是發生在農村就不合理!

農村其實是村落,村落的形成,本質是抱團取暖和熟人社會。

越是貧窮的地方,這種熟人社會的交際越閉塞,並且對壯勞力的需求越迫切。

所以這種惡一部分是欺淩生產力低沒有自保能力的,比如孤兒寡母。

《隱入煙塵》恰恰相反,它表現的是健全的成熟的並非外來戶的壯勞力莫名其妙被全村排擠…

這是不合邏輯的,村民的惡沒有來源沒有道理,仿佛是為了排擠而排擠。

這種無法融入周圍社會的孤獨感是城市邊緣人物更能體會的痛楚…

所以,《隱入塵煙》隻是借鑒了《綠洲》,並沒有本土化…

至於《我本是高山》…

更扯淡了,直接把貧窮、重男輕女處理成留守兒童沒人管以及青少年叛逆,造成女孩們不服管,吊兒郎當天天逛街睡覺不學習…

劉傑也一樣,他看到的隻是題材,然後塞滿私貨…

楊小蜜演這樣的電影,隻會事倍功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