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所有的版權嗎?”
“對,我從天映娛樂手裡買回來的,花了4.5億港幣!”
“不錯了…花點錢出幾個修複版…”
“在做這項工作…”
兩千年,邵氏宣布將公司的760部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格賣給“天映娛樂”…
天映娛樂隸屬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
最近幾年,PPTV在東南亞以降維打擊的形式霸占了流媒體,ASTRO業績不佳,自然願意賣出手上的版權…
不過,4.5億港幣的價格…感覺有點壓價有點太狠了!
“你不是一直對《大醉俠》還有《冷血十三鷹》感興趣嘛,現在可以翻拍了…”
沈旭東撓頭:“這個我得好好構思一下…對了,你把這個消息公布一下,內地也有一幫做武俠的…”
鐘麗芳點頭:“嗯,我知道…”
……
邵氏電影的前身叫天一影業,古裝片起家…
提出了“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的口號,雖然製作的作品,內容上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藝術上比較粗糙,可是由於故事情節家喻戶曉,加上浩大的宣傳聲勢,頗受南洋華僑歡迎。
50年,轉戰香港,改名邵氏父子電影,最開始也是走古裝片這條路…
主事人是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
到了五十年代後期,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其實是就是電懋影業,電懋很厲害的,舍得砸錢,而且在南洋有院線支撐,成立之後,香港電影行業也開始出現了變數,邵氏父子電影以小成本製作見長,明顯不再適合彼時的潮流。
而且邵邨人也想入駐地產事業,於是開始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
58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因不滿二哥的決策,毅然接下了家族的電影業務,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SB”的大LOGO正式出現了。
從59年到79年,整整20年,基本都是邵氏一家獨大!
捧出了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和楚原這四位東南亞電影業的名導演。
剛好四個人都是以武俠、動作片出名。
但不要以為邵氏隻做動作戲,事實上,你能想到的題材,邵氏都有嘗試做過,包括科幻片,1975年,邵氏模仿日苯的《奧特曼》,拍攝了特攝電影《中國超人》…後來又斥巨資拍攝了《猩猩王》…
問題是《猩猩王》的成本是500萬港幣,票房隻有不到120萬,反倒是《猩猩王》的女主角伊芙蓮嘉參演的另一部電影《俏探女嬌娃》賣了770萬…
換了伱,你怎麼選?
後來,邵氏繼續斥巨資拍攝了《星際墩台》…
主要那陣子《星球大戰》為代表的科幻片風靡香港,之後又有《星河戰隊》、《星際迷航》,邵氏也急了…
說起邵氏的代表作,《大醉俠》、《獨臂刀》、《刺馬》都是口碑佳作,但全世界範圍內,或者說北美觀眾最為熟知的,應該是《天下第一拳》,此片曾躋身當年北美十大賣座影片。
其實,邵氏包括電懋影業,最開始的市場確實在東南亞,但他們一直有野心占領全世界,尤其是邵逸夫,他以香港為製片大本營,一路攻城掠地,搶占港台東南亞市場之餘,又虎視韓日歐美,啟動製作、發行全球擴張戰略,縱然出師未捷,卻為日後以嘉禾為首的港片成功進軍國際打下基礎。
邵氏大製作在美國也無法衝出唐人街。
如何敲開美國包括日苯兩大電影市場,將“邵氏佳作”發行到全世界?
發動影展攻勢失利之後,邵逸夫選擇的另一策略是加強業務合作,聯合攝製跨國電影,希望先通過合拍的形式進軍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