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父子話彆,前嫌微釋(1 / 2)

(不小心發晚了幾分鐘,說好的加更會補上)

光和六年,八月初一

不到一月功夫,朝廷便從六郡三河征募了六萬良家子入伍。

而劉辯也有幸在上戰場前便領略了一番皇甫嵩這位邊塞宿將的風采,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將軍隊進行了整編,以曾入伍過的老卒帶新卒的方式率先整編出兩萬人交予董卓。

不過這支由六萬良家子組成的大軍,實際上大多都是老卒,絕大多數人都曾參與過西北羌亂的平定,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朝廷征募入伍。

因此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和對軍規的熟悉程度並不弱,由董卓作為大軍先鋒,受太子令先行北上支援黃巾重災區冀州,助冀州刺史盧植討伐張角。

而後剩餘四萬餘戰卒也被迅速整編,由劉辯作為主帥,皇甫嵩為副帥,準備經由河內懷縣而後南下入潁川郡。

在皇甫嵩整編軍隊期間,劉辯也在旁認真觀摩,學習皇甫嵩的領兵之法。

這個時期,天下首屈一指的名將,不會是曹操、劉備、關羽、孫堅之流,他們甚至連與皇甫嵩相比的資格都沒有,光是這一手大兵團作戰的軍備調度就不是尋常將領能處置的。

進軍路線,後勤路線,糧草調度,兵器調度,軍法處置等等,若隻有皇甫嵩一人,即便耗儘精力也難以處理妥當。

因此一名將帥的身後必然有著一支完備的幕僚團,負責輔佐將校製定進軍路線、後勤路線等,一如由尚書台和太子中庶子輔佐他處理政務一般。

但即便將帥隻需要拍板,但能夠指揮的兵士數量也與自身能力相掛鉤,也難怪某位孫十萬屢屢把自己玩崩,屢屢因能力不足卻帶兵過多,導致無法有效指揮,反而成了累贅。

而劉辯自己,雖說製定行軍路線他未必識兵法,但後勤之事以及軍法處置,如今對朝中政務的處理愈發得心應手的他倒是當真能大略處置妥當。

因此劉辯將孫堅、高順和黃忠三人也硬生生摁在皇甫嵩的軍帳中學習,他自己倒是潤回了宮中。

何皇後聽聞劉辯要出征,眼眶瞬間泛紅,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神色憔悴得厲害。

她快步走到劉辯麵前,雙手緊緊握住劉辯的手,聲音帶著顫抖說道:“我兒何必要親身犯險呢?若是你有個好歹,可讓我怎麼活?”

她依舊無法理解,明明朝中有良將,各地有能吏,為何偏偏要以千金之軀弄險。

不過何皇後對劉辯的問詢也隻是作為母親對兒子口頭上的責備,並非當真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她也知道,自己除了後宮的勾心鬥角以外對於政務並不擅長,軍務就更不必說了。

而且就算她什麼都不懂,自己的兒子還是了解的。

若非有天大的好處,劉辯又豈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率兵親征。

然而作為母親有時候就是可以不講道理的,何皇後一把將劉辯攬入懷中,淚水奪眶而出,不斷地落下,打濕了劉辯的肩頭。

身為母親,她隻關心自己的兒子要犯險,而不是她的兒子犯險後能讓朝廷獲得多少好處。

兒行千裡母擔憂,更何況她的兒子是要去麵對一群窮凶極惡的叛賊呢?

“典中盾,許衛率,本宮彆無所求,唯願你二人保護好太子,切莫要讓太子受半點傷害。”

何皇後這般驕傲的女人,又是大漢皇後,竟屈尊對著典韋、許褚二人微微欠身行禮,眼中滿是懇切,驚得二人連忙避開後回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