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何老師的課有人聽不下去了(1 / 2)

第117章?何老師的課有人聽不下去了

(講課內容了,不喜歡的可以跳訂)

“為什麼說大多數的故事來源於外部刺激的感受呢?因為有人可能看到一個信息,或看到一個報道,又或者看到一篇文章,又或者看到了一個人,看到一件事……等這種外部刺激後,一種想法就會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裡。”

“於是,這種想法在他腦海裡反複的升級、組合以及閃出一些亮點之後,在某個契機的情況下產生了一個故事。”

“拿《孤島驚魂》舉例,當時我在福建的時候遇到了突然事件,需要重新想一個故事來彌補這個突發事件所造成的損失。可是想什麼故事呢?我很著急,於是我怨恨起造成這個突發事件的人,就盼他坐飛機掉到大海中,然後還不要死去,就困在島上,生死難料,折磨他。”

“後來我又一想,隻是困住他,萬一他逃脫了怎麼辦?會不會來找我這個詛咒他的人?所以……當我想要繼續深想時,突然想到這不就是在福建嗎?這不就是靠海嗎?我不就可以就地取景拍一部海島上被困或驚險的電影嗎?”

“於是,這個故事從哪開頭呢?寫國內的故事肯定不行,福建有許多出國的啊,可以寫海外華人的故事……”

“好,故事到這裡為止,是我受到了外部刺激所產生的感受,所要創作的源泉。接下來,就不能全是受到刺激後的感受了,我要想寫一個好故事,就必須憑借我大量的閱片量,看過大量的小說等故事經驗來組合我的電影。”

“所以,大家是不是覺得《孤島驚魂》這部電影似曾相似?是不是在哪看過?但是又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原版?這就是我用很多很多的經驗組合出來的故事。它雖然不驚豔,但它足夠成熟。在很多的時候,我們要先學會寫這樣的故事,然後再去想寫《單身動物園》及《環太平洋》的故事。”

何方一口氣講到這裡,口水都講乾,於是他拿起水瓶準備喝口水,此時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何方講的真的是乾貨咧,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講什麼晦澀難懂的,就是所有人都聽得懂的最簡單直接的內容。

“當然我剛才說的這種創作方式是大多數情況下的創作,但是,但是啊,還有一種情況是:一個編劇你突然接到了製片方或投資人的故事要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題作文。這種情況下,你用什麼來創作呢?”

“沒錯,還是我所說的經驗的組合來創作,在我們收到命題後,先給出一個大致的方向,比如喜劇?悲劇?還是純劇情?是大男主,還是大女主,又或者是群戲?先確定了大致方向後,然後我們才開始收集相關的材料。”

“之後我們的創作正是從這些材料中以及以往的知識中對他們進行組合,如情節的組合,人物的組合,背景的組合,台詞的組合等。”

“搞劇作的同學,你們想一下,比如伱們要寫一個愛情故事,是不是腦海裡麵首先閃現的是你所看過的愛情故事的模板?然後你再從這些模板中結合你所收集的材料進行組合,寫出屬於你的愛情故事。”

“所以,不要太依靠靈感了,因為靈感這東西啊……就是天馬行空,是跳出經驗與模板的玄妙東西。這種東西有多難?相信有人一輩子都不會有幾次。所以,如果我們的劇作全靠靈感,那你可能一輩子也寫不了幾個故事了。”

“現實中就有這麼一些人,他們靠靈感寫了一兩本暢銷書後就再也寫不出來新書了。靈感是好東西,但是靈感反過來有時也會給我們枷鎖。”

何方一說完這一段,台下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讓一些老是卡在劇作沒靈感的人仿佛有了一種解脫,一種明悟。

是啊,為什麼一定要糾結於靈感與獨樹一幟呢?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曆史上的愛情片、動作片、都市片等這類常見的電影,你總結一下會發現大部分的故事非常的雷同。”

“當然,你要做到的是在大致雷同的故事套路中做出你自己的特色,比如我的《孤島驚魂》,有人說它是賣弄身材,我並不反對。”

何方說到這裡,台下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哄堂大笑。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解決了我剛開始提的‘故事來源於哪裡’問題。我們繼續講下一個話題,劇作有沒有套路跟技巧?”

何方說完看向大家。

“有。”

台下的同學們齊聲回答。

“不錯,這是有套路跟技巧的,《電影基本寫作技巧》、《故事》、《三十六種故事模型》這些書都看過吧?彆告訴我沒看過啊,學電影的你沒看過我會懷疑你的專業性的。”

“哈哈……”台下哄笑。

“這些就是故事套路與技巧,劇作技巧包含什麼?主題、結構、情節、人物、戲劇衝突、台詞……”

彆說,何方說講起來,滿滿的都是乾貨,台下的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老校都聽的頻頻點頭。

有些內容可能學校都講過,但是何方卻把一些學校講的那些高高在上的東西給拉了下來。

讓學生們感覺沒那麼複雜。

比如說何方講電影故事情節的發展時就是這麼介紹的:“電影故事是什麼?就像往平靜的池塘裡扔了一塊石頭。”

“這時石頭的漣渏驚嚇了魚群,擾動了水草,於是一連串的反應就來了。而隨之池塘裡的故事就發生了,因為石頭介入破壞了鯉魚與另一條魚的愛情生活,而剛好被水波衝過來的鰱魚發現鯉魚談的對象是他的老婆,此時一條黑魚因水波的衝擊受到驚嚇一口把鰱魚給咬死吃下了,於是鯉魚的對象要為老公報仇……”

隨著何方的隨便胡扯,台下笑聲連連,但不得不佩服何方講的有道理。

“所以,劇作就是怎麼樣把石頭扔好,怎麼樣把這些跌宕起伏的連瑣反應寫精彩。”

……

一個小時,何方儘量的把他想到的能講的都講了,台下的學生們確實是獲益匪淺,畢竟何方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路,把劇作講的淺顯明了,沒那麼的高深了。

講完課之後中間休息了15分鐘,何方與學校的老師交流了一下,這些老師們從一開始的不服氣俯視的眼神似乎有了些‘這小子有點水平’平視眼光了。

之後就是大家討論環節,何方鼓勵學生們拿出他們的劇本上來,然後讓大家來診斷,何方來告訴他們問題出現在哪。

這個就活躍了,畢竟是電影學院的學生,解放天性之不要臉是第一步,所以他們沒有彆的學校的學生一樣扭扭捏捏的。

經過何方與學生們的互動,及對劇作的具體探討之後,這讓學生們對劇作上的許多東西感悟更深了。

比如有些人一直卡在解釋解釋的怪圈中,就是一個勁的想解釋角色為什麼這麼做,生怕邏輯不自洽,結果有如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再比如有些人卡在不會把控節奏上,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放什麼時候該收。

更有些人對常識認知不夠,因為沒有經曆過實際拍攝,所以他們以為120分鐘的劇本就是指120場戲,然後還寫成一場戲一頁紙。

實際上這就是教條主義了,所謂的一場戲一頁紙及120分鐘指120場戲,那指的是理論上,而且一場戲一頁紙那紙上寫的並不全是劇情,還有彆的。

比如上麵會標注環境、燈光、美術、表演要求……這樣下來的一頁紙,不是指劇情一頁紙。

何方告訴了他們真正的實際拍攝,可能100分鐘的電影大概在80場戲左右,當然不固定,有的戲長的有戲短。

如果按照字數來定,那就是100分鐘的電影大概在兩萬五千字到兩萬八千字。

當然,也有人卡在寫角色上麵,總是不知道如何寫好角色,總覺得自己的角色寫的沒特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