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曆505年,在一座偏僻的小鎮,一個衣衫襤褸的人一邊乞討著,一邊向彆人傳授著一些“奇怪的知識”。
而他的聽眾,往往都是平民和奴隸。
“真是神奇,用這樣的符號就可以表示出音調的高低、節奏的變化,還可以記錄下歌曲嗎?”一位衣著樸素的平民小孩問道。
對方一邊啃著小孩子們給自己“打賞”的半個黑麵包,一邊耐心地回答道。
“是這樣的,不過這套理論還不完善,如何用它去創作一些自己的曲子,可能還需要更多的人去摸索……”
這個人就是李默然,他以班恩的身份隱匿於世,五年來,他沒有去大肆宣揚對抗奴隸主或者國王,而是四處遊曆,專門找一些平民與奴隸傳播一些基礎的藝術理論。
但李默然也是有極限的,他畢竟不是一個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對於音樂來說他毫無天賦,沒有節奏感也沒有樂感,他能給這些人講的音樂知識,無非就是自己在小學課堂上接觸過的一些皮毛。包括繪畫理論和其他的一些藝術形式,他能進行的講解也十分有限。
不過啟發的作用是很大的,他沒有天賦,可是不代表這個世界的平民都沒有天賦,在知道了用符號表示歌曲這種思路之後,很多小孩子便討論出了更多的用來記錄和傳唱歌曲的方式。
有一次他還發現有人嘗試著自己作曲,隻不過由於沒有更高級的理論指導,這些人創作出來的曲子聽上去都是一團亂麻。
不過李默然還是很高興,他知道這些看上去衣著樸素,但是數量巨大的平民和奴隸潛力是很大的,他們要是動起智慧,優化出成體係的音樂理論並且創作出自己的歌曲隻是時間問題。
“班恩,為什麼我憑著感覺用這些符號拚出了一首歌,但是聽上去沒有你上次吹奏的那幾首好聽呢?”一位少年有些疑惑。
李默然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口風琴,陷入了沉思,為了避免暴露,他平時都是把上麵的魔法石拆了下來的,所以此刻它隻是一把普通的樂器。
“美……或者說藝術,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曲子的風格可以有無數種、詩文的流派也可以很多,繪畫的方式可以寫實也可以抽象……”
“但它,應該是有規律的,如果想作出比較好聽的歌,可以去尋找這種規律。”
“規律?”周圍的聽眾好奇地瞪大了眼睛看著李默然,渴望著他進行更多的解釋。
“比如音樂當中的一些和弦規律,聽起來會比較‘悅耳朵’……”
“比如在繪畫和雕刻中,對稱有時候是一種美,錯落有致有時也很不錯。”
“詩文當中,排比或者工整的對仗,或者巧妙的比喻,也可以實現一些漂亮的效果。”
“那是不是找到這些規律了,我們就可以做出很‘酷’的玩意兒啦?”幾個孩子興奮地說,表情躍躍欲試。
“那我們可不可以把最好聽的旋律抄下來,不斷重複?我覺得那前奏太平淡了,聽著無聊,等著憋屈。”一個孩子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