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新王用傳國玉璽在禪讓的詔書上重重地蓋下。
玉璽的一角被太皇太後王政君摔碎了,隻得派工匠使用黃金進行鑲嵌修補,不過新王對此並不怎麼在意,玉璽隻是一個符號,他不是因為得到了玉璽才成為了王,而是因為成為王而獲得玉璽。
隻需要讓眾人知道他擁有了這個“皇權象征”,就可以名正言順了。
國號被他改成了“新”,而他也成為了“新始祖”,成為了真正的“新王”。
原本的皇太子劉嬰被他改封為安定公,賞萬戶公國,一個被他完全操控的孩童無法對新王造成威脅,給他的待遇主要是為了讓劉氏的其他人認清現實,歸順自己。
看著滿朝文武的諂笑,聽著達官顯貴的逢迎,新王卻沒有太多的喜悅,因為他要麵對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放眼看去,官員當中占比最高的依舊是世家門閥,和自己同族的王家擁有了最大的勢力,其他投奔和依附他的世家也保持著強大的力量。
原因很簡單,能讓新王一步步走上至高權力的正是這些世家門閥。雖然儒家當中的“忠君”思想很重,但從利益本質上講,這些權貴家族並不是和皇室劉家綁定死了的。
在“訓狗”和拉攏當中,這些家族都想通了,姓劉的當皇帝和姓王的當皇帝,對於他們來說都一個樣,最上麵的人換來換去無所謂,自己的家族依舊榮華富貴就可以了,甚至在政治投機的過程中眾多家族還因為“舔”新王得到了不少好處。
在篡位奪權時,這些人是自己必須拉攏的力量,但當新王的計劃正式開始時,這些世家門閥就是他實現目標的最大障礙了。
可他即使成為了皇帝,麵對這滿朝的世家門閥,也不敢說敢全部直接下殺手清除。
癌細胞隻占1%左右的時候,那自然是癌細胞,動刀子或者化療消滅即可。當癌細胞占到百分之幾十,甚至快接近100%的時候,那還能叫癌細胞嗎?那已經是身體的一部分了。
“為表新朝雅政,朕決定效仿周製,修改地方官職和區域名稱,並按周公的製度,增加相應的官職……”
滿朝文武雖然覺得大改官製有些麻煩,但也沒有太多反對的聲音,畢竟曆朝曆代在建立新的朝代時,基本上都會改掉一些名稱,來表示自己與前朝的不同之處。
但新王的目的並不是改名這麼簡單,他把周公當作自己的理由和擋箭牌,是為了掩蓋背後的真實目的——稀釋世家門閥的權力。
說著是遵循周製,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新王給大量的官職增加了“副職”。
這個策略的靈感來自於新王曾經遇到過的一位同樣擅長權謀的對手,對方來自數千年後的官場,而在那個時候的官場中,同一級官位都是分為正副兩級的。
比如有“市長”,那便會有“副市長”,有“局長”,就會有“副局長”。
明麵上等級更高的人是“正級”,但實際上掌握更大權力的人是“副級”。因為可以靠著頻繁的調職和學習,讓正職無法長期在一個位置上久坐,而很少進行變更的副職就可以慢慢掌握整個部門的實際權力與業務。
增加大量的“副職”,新王就可以想辦法將非世家門閥的人提拔到這些位置上,讓他們稀釋世家在官場的比例,再想辦法讓副職慢慢獲得實權,不聲不響地將世家門閥的權力削弱掉。
但光是官職上的改革是不夠的,這個時代大多數能受到良好教育、能讀書識字、可以擔任官職的人,很多都是世家門閥,或者是區域的地頭蛇,平民百姓很多連讀書的門檻都進不去。
即使是新王想要把全國這麼多的副職崗位全部提拔上布衣平民,也根本找不出這麼多的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