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河南平原上,但凡有點風吹草動,都看的清清楚楚,很難打出伏擊、突襲什麼的遭遇戰,更多的是堂堂正正的硬戰。
兩軍對戰,明順雙方都早早的發現了對方,戰場氣氛好像回到了春秋時期的君子之戰,雙方就當著對方的麵,開始排兵布陣。
雙方相加超過六十萬人,麵對麵擺陣型,一時間黃沙遍地、旌旗蔽日,一陣微風吹過,帶起腳踏出來的沙塵,都好像沙塵暴一般。
很快,雙方都從容的擺開了軍陣,李岩是標準的闖賊流寇軍陣,或者說他隻是稍微調整了一下在行軍時就規劃好了的陣型。
依舊是被裹挾的百姓在前,新卒押著被裹挾的百姓,步卒押著新卒,騎卒押著步卒,最後是一水的老營騎兵。
李岩隻是讓軍隊從狹長的縱向行軍隊伍,聚集起來變成了橫向的隊伍,再在軍陣兩側各布置了兩千名老營騎兵,加上後方壓陣的老營騎兵,就像一個筐一樣,把裹挾的百姓、新卒、步卒、騎卒都筐了進去,遠遠看去好似一個不規則的方陣。
這其實也是如此混雜的隊伍裡,能擺攤極限陣型了。
而朱慈烺一方,陣型也一樣的標準,但朱慈烺的撫軍太子大軍,是標準的正規軍陣型。
大軍分步兵居中,列出方陣,騎兵護衛兩翼,鳥銃兵、弓箭手在前,要不是軍陣“撫軍太子”、“替父親征”的旗號,格外顯眼,這就是妥妥的板板正正的步兵方陣。
這是要堂堂正正的來一場官軍對流寇的戰鬥了。
雙方還很正式的互通了戰書,代表戰鬥正式開始。
“咚咚咚~”
幾十萬大軍,光進攻的軍鼓聲,都好似要天崩地裂,李岩的五十萬大軍率先發動了攻擊,站在指揮台上都看不到儘頭,隻是走路前進,地麵都跟著開始顫抖,沙塵更是像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漫天飛舞。
指揮台上,站在靠後的朱慈烺,靜靜的看著曾經天雄軍的讚畫及督標主將楊廷麟,在台前指揮著全軍,邵宗元、方正化在左右輔助楊廷麟,而朱慈烺本人則負責指揮楊廷麟。
對軍營的接觸還是太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學會排兵布陣,那是癡人說夢,但沒關係,作為太子,加上是後世來客,能聚集到的人才數不勝數,有指揮作戰經驗豐富、且長居精銳之師的楊廷麟在,普通的排兵布陣根本不是問題。
除了楊廷麟這個文臣,周遇吉、黃得功、劉肇基同樣是可以指揮十萬大軍的將才。
而且自己故意給鄭鴻逵許下了兩個團練總兵的名額,有女無子的鄭鴻逵,肯定也不會放過這個讓他最看好的侄兒鄭森,一飛衝天的機會。
所以,朱慈烺因為是太子,天生就不缺能統領大軍的將帥。
而朱慈烺,隻需要指揮楊廷麟即可。
被裹挾的百姓,其實已經是流寇一員的他們,在慢慢的接近。…。。
“五裡!”
“兩裡!”
“一裡!”
楊廷麟通過目測和提前讓斥候騎兵測量過的參照物,開始報著兩軍之間的距離,當楊廷麟報到“一裡”的時候,回頭看向了朱慈烺。
軍中本就有沈廷揚從船上拆下來的中小型紅夷炮,而史可法又從南京帶來了十門18磅的紅夷大炮,鄭鴻逵最誇張從整個大明最不缺少火炮的鄭家帶來了中小佛朗機炮200門、小型紅夷大炮100門、18磅紅夷大炮30門。
要不是朱慈烺獨愛6磅、3磅的小型紅夷大炮,鄭鴻逵原本打算搬來100門18磅紅夷大炮,要是人手夠、時間夠,再搬來一倍的火炮都沒有問題。
真是妥妥的財大氣粗、富可敵國,妥妥的世界首富。
如今也被裝上了朱慈烺發明的可無比靈活運動的炮車,位列在大軍兩側的土坡上,和前排鳥銃兵、弓箭手的身後,而流寇大軍完全進入了大小一百七十門紅夷大炮的射程。
這一百七十門紅夷大炮一同開火,可以說整個大明的陸戰,都史無前例,就這些拿著棍子的流民,還不是一輪齊射就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