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最終通過各種他能爭取到的能做到的許諾,說服了老族長,而沒有迫不得已的走最後一步。
老族長也是明白人,既然決定了舉族遷移,同時加入漢籍,也很快完成了身份的轉變,重新穿上了鴛鴦戰襖。
帶著姚成,去找苦兀島上的其他部落。
兩人輪流扮演紅臉白臉,去一個一個部落去勸說。
絕對的武力麵前,加上老族長充當翻譯,讓雙方能夠無障礙溝通,加上苦兀島的部族,苦滿清統治久已。
麵對分田分地,他們沒種過,也不在乎。
但姚成和老族長再三保證會讓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會保證他們人人吃飽穿暖,並大規模的舉行與明軍間的聯姻,加上數倍的騎兵麵前,九成以上的部族,還是選擇了合作。
隻有不到一成的部落,不願離開故土,最終,姚成不得不使用強硬手段。
整個苦兀島的土著,能找到,都被姚成遷走了,躲在深山老林找不到的土著,遷不遷走都不會去賞烏林,而且他們人口更少,留著他們也無傷大雅。
乘船回到文龍島後,姚成,再次踏足外東北,這次不再是苦兀島,而是海參崴。
海生崴,大明曾經的奴兒乾都司、木陽河衛的地盤。
時下,還是個海西女真土著小漁村,大量遠洋福船和少數用來登陸的平底沙船的到來,讓還在以兩片、三片木板拚成漁船的捕魚的海西女真小部落,無從招架。
隨著兩艘平底沙船衝上沙灘,姚成和麾下的騾子騎兵,牽著戰馬和騾子下船,這個不到兩百人的小部落,等於被攻下了。
這一次,姚成的部隊還得到了擴編。
撫軍太子麾下的編製是,以營為單位,西班牙方陣的軍團等於營,步兵一營約三千將士。
珍貴的騎兵,一個營就沒那麼多人了,馬匹、騾子,也占一個編製。
因此理論上來說,一人一馬的一營,滿編是一千五百騎左右,姚成這種一人一馬一騾的編製,滿編一個營,是一千騎。
這一次,姚成帶來了三個營,其中還包括兩百苦兀島土著騎兵。
征服苦兀島,獲得了不少馬匹,又讓鄭家人出麵,從倭國買來了一些騾子,加上兩百苦兀島土著騎兵,再從軍中挑選一些會騎馬的步兵。
姚成的騾子騎兵,被擴充到了兩倍,達三千騎。
崇禎十七年七月初,因協助陳永福攻占海外諸島,以及征服苦兀島的戰功,姚成連升兩級,升為參將,領三營三千騎,攻占海生崴。
三營再次一分為三,互相配合,殺向周邊的各部落,海生崴留給了水師及水師陸戰隊。
申屠卓林的兒子,也就是當初部落的現任族長,因為全族入了漢籍,改了漢姓為申,取了個霸氣的漢名,叫申桂。
取這個名字,還得從小舅子姚成處,閒聊時,無意間聽了大明名將滿桂的故事說起。…。。
申桂自此,勵誌成為滿桂這樣的外族名將,所以自己給自己取了這個漢名。
作為遊獵部落的族長,申桂的武力值自然不是一般的強,再加上兩百苦兀島新歸化的土著騎兵,都劃到了他的麾下。
以至於,申桂統領的兩百苦兀騎兵,成了姚成麾下最能戰的一支人馬。
其實這兩百苦兀島騎兵,放在整個大明,都是武力值最強的一支,連個人武力最強的關寧騎兵,都要略遜一籌。
而不同於給滿洲人充軍,他們是可以輪休回家的,真要是犧牲了,也不會少了他們的撫恤,自然也不會不通知家人。
總之,撫軍太子麾下,要人性化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