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另一條伐魏思路(1 / 2)

見眾人對“不要北伐”這句話大惑不解,蔣琬伸手指向城外的沔水。

他胸前花白胡須因興奮而抖動不停,發出近乎呐喊的聲音:“東征!咱們這次順沔水東征!”

沔水便是漢水的另外一種稱呼。

它流到漢中後,往東又奔向東三郡,再經往襄陽、南郡,最終在武昌彙入長江。

蔣琬認為,既然正麵北伐連諸葛丞相都未必能贏,何不換條思路,順著沔水向東而下,攻打曹魏的東三郡?

東三郡乃是指上庸、魏興、新城三郡,這裡曾經是季漢的地盤。

魏興郡與漢中郡相連,沿沔水東行三百裡便可到達。

“咱們屢次北伐都苦於運糧,若東征魏興等郡,便可借沔水之利,免去運糧之艱難。”

蔣琬緩緩說出自己打算東征的理由,也表明了東征並非是一時興起,而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利用水運,無論行軍還是運糧,的確比穿越秦嶺都要容易得多。

“大司馬,這萬萬不可啊。”薑維卻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沔水出兵固然容易,但萬一失敗,想退回來可就難了。”

從隴西一路退兵回來,薑維深知曹魏行軍之神速。

若非劉瑤帶著自己成功斷後,恐怕他們整個大軍都要葬送在魏軍鐵騎之手。

可這還是相對容易走的陸路撤軍。

若從水路攻打上三郡不利,再想逆水行舟返回漢中,那可就難比登天了。

所以薑維堅決不同意蔣琬的建議。

“魏軍不善水戰,給我兩年時間操練漢中水軍,便不怕到時候撤軍困難。”蔣琬早就想好了解決辦法。

他是零陵湘鄉人,從小在湘水旁長大,極為熟悉水性,更明白如何駛得一手好船。

“可末將聽說,司馬仲達手下就有一支水軍,當年擒殺孟達時,就用上了這支水軍。”薑維仍據理反駁。

十二年前司馬懿擒孟達這件事,早就在漢軍情報詳細描述之內,在場高級將領無不了解。

當初,孟達因怕關羽戰敗自己遭受牽連,又與劉封不和屢遭對方欺淩,於是一咬牙一跺腳率部曲投降了曹魏。

他備受曹丕器重,還得了魏新城太守,統領東三郡的官職。

可曹丕一死,孟達在諸葛亮的引誘下,產生了叛魏歸漢的想法。

當時,諸葛亮勸孟達提早防備在宛城駐守的司馬懿,孟達卻認為司馬懿就算來攻打自己,來回請示魏帝也得一個月後方能動手。

可孟達萬沒想到,司馬懿先斬後奏,僅僅八日便兵臨上庸城下。

上庸城三麵環水,易守難攻。

孟達還特地在城外堵水裡設置木柵,為的就是阻擋司馬懿從水路攻城。

而最終司馬懿仍能攻破上庸,靠的正是一支精銳水軍。

所以說,曹魏不善水戰,那隻是相對東吳來說。

他們本身就擁有一支很能打的水軍。…。。

薑維的擔憂不無道理。

這支曹魏水軍,不僅會成為季漢攻打東三郡時的一道護牆,也會成為漢軍撤退時追殺奪命的一支長戟。

但蔣琬的舉止出乎意外,仿佛並不把薑維的忠告放在眼裡。

他自信所造的舟船、訓練的水軍都是可以碾壓曹魏的存在。

薑維隻好把求援的目光投向劉瑤,希望通過這位安定王的麵子,阻止蔣琬的“奇思妙想”。

劉瑤看了看薑維,又瞧了瞧蔣琬,二人全都目含期待,等著他站在自己這邊。

劉瑤沉吟片刻,仔細分析兩方麵的利弊得失,最後緩緩給出了意見:“攻打東三郡,我看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