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至少大麵上還是很平靜的,契丹人雖然已經入關,這不是還沒到這邊嘛,對京城那邊還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再加上契丹人並不是準備開戰,沒有鬨出什麼大亂子,這邊的平民百姓甚至都還不知道他們入關的消息。
反而是西北邊,那裡許多人都在往外逃。
那是因為契丹人隻是做到了明麵上不擾民,私底下還是有不少小隊出去打秋風的。
尤其是一些巡邏的小兵,他們的俸祿少,一旦遇到比較偏僻的就回忍不住去劫掠,就像楊家坪眾人遇到的那些,那些人是想要抓他們回去當奴隸的。
這個胡同其實不太深,也就一二百米的樣子,從頭到尾一共也就不到七家,院子有大有小,胡同尾的最大,越到外邊的院子就越小,可能是臨街近,都建了房子,或者是從中間隔開了吧。
最後一家那院子看著得有五六百平,房子倒是不大,也就四間正房。連個廂房都沒有。
應該是把那院子留出來,等著以後給孩子們分家之後再蓋的。
就聽張巧玲說道:“最後那家圍牆最長的是侯家,家裡兩個兒子,妯娌之間也很和睦,就沒有分家,所以他們家的院子最大,等著侯家老兩口沒了,孫子們也大了,再把院子一分為二,給兩個兒子分家。
他們家跟陳家的關係很不好,之前還算是可以的。也是後來陳老太婆經常是在外麵兒說人家的壞話,讓人給逮住了,兩家大吵了一架,從此就不再來往了。”
傾妍心裡想著,怨不得之前那兩妯娌聽到薛明華的慘叫聲,隻是在院子裡頭議論,而不是過去幫忙或是看看。
若是關係處的好的,聽到那麼淒慘的叫聲,多少會上門去打聽一下情況。
傾妍記得小時候,她們家一個胡同裡有那打孩子的,孩子若是哭的太淒慘,都會有人上門去拉著,幫忙護著孩子的,或者是兩口子打架,打的太厲害了,也會有上門去勸架的。
一開始她還覺得那就是多管閒事,她爸媽跟她解釋說,那不是多管閒事,是鄰裡之間親近的表現,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道理。
一旦哪家有什麼事,左鄰右舍的就會上門去查看一番關心一下是很正常的,若是處的鄰裡之間都互相不認識,不打招呼,那才是悲哀呢。
若真碰上什麼事情遇到什麼危險,叫破了嗓子喊救命都沒有人來上門看一眼,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人本就是群居的,就是需要這種愛管閒事的鄰居才能更安全,所以很多人搬家第一件事兒,就是上門找新鄰居打個招呼認識一下。
傾妍現在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兒,現在的感覺更深了。
若是關係好的,那薛明華的那聲慘叫至少能把左右的鄰居引過去看看,至少陳家的母子不敢那麼明目張膽的動手。
這麼一想,傾妍都懷疑這陳家母子是不是故意把左鄰右舍的關係搞僵的,好方便他們殺人毀屍滅跡。
張巧玲帶著傾妍走到倒數第二家的院子前,這個院子也不小,隻是已經從中分開了,前後隔成了兩家。
“前麵那家是陳家旺的堂哥家,他以前是他大伯的,他大伯死後就歸了他堂哥。
不過他堂哥一家在街上做生意,白天家裡一般都沒有人,都是鎖著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