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氣魂宗的法寶麼,果然有獨到之處。”
李恩感覺,這把小扇子當真是了不得的法器。
小寧也頗為得意:“怎麼樣,我說過會罩著你們的。有我在,風再小也能開船!”
“你,不要在這惹事!”
但隔壁船上,寧遠朝她就指了過來:“這可是衙門,搞怪力亂神?想讓禦史參一本嗎!”
“哼。”
小寧扭過腦袋,收斂了道術。風一停,帆骨一陣嘩啦啦的響,船也隨之慢了下來。
“幸好我沒跟著起哄。”
李恩暗自慶幸,他原本也想試一手的。
“我是鬼仙的事,總歸低調為好。如果不能參與航海,未免太過遺憾。”
喘了口氣,李恩很乖巧的站在一邊,人畜無害。
沿馬尾灣一路行到湖陽船場,能看到江上許多的漁民漁船,很是繁華。
登岸之後,路上同樣有不少市集。遠處還能依稀看到林立的作坊。
各式商旅行人,來往不絕。
因為船場是一個巨大的新興產業。
單是修造海船所需要的木料,鐵礦,桐油,絲麻等原料,都得州府日月不斷的供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許多固定的商品渠道。
而打造海船,更需要大量技藝嫻熟的匠師和工人。單是供應這些人的生產生活,城中就要多出大師的房舍,茶樓,酒肆,書坊,賭館,伎院等。
清流士大夫就批駁說:供養一個船塢工匠,就需要二十個人力,簡直是勞民傷財。
但新政派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一名工匠能提供二十個就業崗位,這正是仕途經濟學問。
儘管兩派到現在也沒爭出一個高下,但源洲府從一個邊緣小城,短短數十年就發展成大肅數二數三的大府,卻是有目共睹。
“看,這就是湖陽船場!”
上岸數裡後,寧遠自豪的指向了前麵一片巨大的建築。
李恩跟在大家旁邊,也睜大眼睛看著這片雄偉壯闊,比城樓還要巍峨的巨大城樓。
“太氣派了!”
洋務衙門的船場,設立在馬尾灣與外海交彙處。官辦廠房就有十來座,仿佛一座小城池。
和源州府不同,湖陽鎮城樓是夯土結構,外圍是多邊菱形。這也是洋務衙門的一大特色。
因為傳統磚石城樓,一發火炮就能轟塌一片。洋務帶動了火炮的興盛,讓傳統樓牆劣勢儘顯。
而夯土被火炮打中隻會砸個窟窿,流下的碎砂也使攻城的隊伍不便攀爬,在海洋時代更有優勢。
菱形的結構,更讓城樓上的弓剪和火銃沒有射擊死角。這樣一座棱堡,可以阻擋十倍於己的敵軍。
穿過一座高聳的拱形大門,李恩抬頭四下張望,心中忍不住一陣陣激動。
夯實的泥土路上,車馬人流不斷。
這些是與官辦往來的商辦場房。商號也多在湖陽縣,大小接近二百家。
畢竟官家精力有限,不可能什麼瑣碎的東西都造辦。很多民商能做的,就外包出去了。
造船場的官員,大多都是洋務衙門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當然也有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的人,但凡有一技之長,就能當上合適的差。
這樣的選材錄用,自然也讓朝庭裡誹議不斷。
隻是當今皇帝和新政黨態度堅決。加之造船場興辦之後,帶動了源州府工商業興起,進而讓泯南一省的經營都與之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所謂“百萬船工衣食所係”。哪怕士大夫們有聖賢當思想武器,卻也不能硬來。
……
又走了數裡,學員隊伍井然有序的穿過第二道城門洞:場房內部,已是青石鋪地,乾爽整潔。
首先印入李恩眼簾的,就是場中鑿通的人工河,還有河上轉動的大水車。
“這不是丘掌櫃他們家的……”
李恩對自家的老主戶,印象非常之深。特彆是這種水車的專舉權,他更是垂涎三尺。
沒想到,居然在洋務衙門又看到了。
寧遠說道:“專舉權對知識有保護,但肯出錢也能享用嘛!有了這種水車,工場的效率可是提高了十多倍。”
“原來如此!”
李恩聽了,頗為欣喜。
水車轉動時的嘎吱聲,配合著嘩嘩潺動的水流,總能帶給他一種超脫於輪回的力量感。
沿著主道一路前行,大道兩側是一座座分門彆類的場區;站在場區外,能依稀看到裡麵忙碌的人影。
工匠們有的掄著大錘,揮汗如雨,打造鐵木器物;也有的拿著精細工具,雕花一般做著細致工作。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一座座好像漏鬥般扣在地上的石屋,豎立的煙囪正冒著滾滾黑煙。
這是煉鐵場。
還有一些安靜的閣樓裡,偶爾傳出叮叮當當的悅耳聲響。
李恩知道,那是在打造精密儀器。
如旱羅盤,渾天儀,星象儀,六分儀,幾乎都是在湖陽造船場出產的。
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火銃。
火藥這東西,是古代道士煉丹時無意配製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逐漸被軍隊所青睞。
火銃和海船一樣,也隨著洋務的興起發生著飛速變革。從最早的火門銃,到後來的火繩銃,到現在已經演化出了燧發火銃,定裝彈火銃。
寧遠帶著學員們在軍械庫中參觀,打開一個黃銅皮藥匣。隻見乾燥粉中,放著一枚枚炮仗一樣的紙筒。
“這就是定裝紙彈,我大肅洋務衙門的特產。”
向學員們介紹時,寧遠帶著深深的自豪,“誰讓咱們中原人最會製作炮仗呢?”
“好厲害!”
李恩接過一枚紙彈,和同學們傳看,感到無比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