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官便打量了一下他們的海船,問道:“敢問尊使,是要拜訪蘇丹,還是隻做交易?”
喬銀說道:“這次來得匆忙,不曾備得禮物,暫時隻便領略貴國文明!待熟識之後再來拜訪陛下,以免禮儀不合,發生誤會。”
“尊使言重了。”
軍官見喬銀有禮有據,印象更好了一些。再次問道:“即是貿易,船上有多少貨物?”
“貨物不多,隻是隨身攜帶的行李。我們主要是在外旅行,做生意是補給而已。”
“原來如此!”
喬銀的回答讓軍官的臉色更好看了,因為賣貨永遠比買貨更讓一個國家歡迎。
很快,軍官和士兵被請上了甲板。
離近了大家才看清,這兩人的個子都不高,比喬銀還矮上一點。當然他們的實力並不低,天竺作為武學發祥之力,自然也傳播到了周邊國家。
軍官四下大致看過牙艦,便說道:“這你們可虧大了!我們這裡的關稅,是按甲板的麵積來測算,你的貨物帶多帶少都一樣。”
“還有這種算法?”
喬銀有些哭笑不得,想著是不是把船收起來?不過為了避免麻煩,決定還是在這裡先停泊幾天,隨行人員也能有個登記名錄。
在洋務衙門當差的人,自然對海關非常了解。海關不怕任何人偷渡,因為你不登記,在當地就沒有護照,吃飯住宿都成問題,還可能被巡捕揖拿。
“我們這艘船,要交多少?”
軍官聽了,便使了個眼色。士兵也在甲板上立正站好,然後用一種非常工整的步伐從頭走到尾,再從東走到西,皮靴踩得甲板噔噔作響。
最後,軍官拿出紙筆算了算,說出了一個數字。
“一千盾。”
“多少?”
喬銀有些整不明白。
“一千頓?”
“對,一千盾。”
“你是說……要我請你們吃飯,一千頓?你們這兒不用錢嗎?”
“一千,盾!”
軍官用手在身上摸了摸,然後從口袋裡摸出一枚銀幣,舉在喬銀的麵前晃了晃。
“喏,這就是盾!”
“哦,這它嗎就是盾啊?……”
喬銀這回弄明白了:“不就是銀子嗎?一千?你讓我看看,這一‘盾’是多少?”
軍官猶豫了一下,這才依依不舍的把銀幣放在了喬銀手上,然後拿眼睛死死盯住。
喬銀把銀幣拿在手上掂了掂,然後用指甲彈了彈,再用手指搓了搓,頓時就被吸引住了:他把銀幣重新舉在了鼻梁前,仔細的端祥起來。
這枚銀幣打造異常精美,正麵刻著一顆人頭,反麵刻的是一隻鷹;上麵有一圈看不懂的外國文字,但中間有天竺數字標注的“1”。
很顯然,這枚銀幣,就是“一盾”。
東瀛也有銀幣,但打造絕對沒有這樣精致。這枚銀幣雕的是陽文,外圍有鋸齒,似乎還用一種特殊的工藝做過包漿,品相非常耐看。
喬銀知道,這層包漿本質上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像牙釉一樣,保護銀幣本身的質量,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用剪刀隨意剪開,破壞貨幣信譽。
“中原王朝一直為火耗扯皮,就是因為銀子的使用沒有定量,剪來剪去!如果能引進這個,打造出我們自己的銀幣,豈不是正好解決?”
看著這枚銀幣,喬銀瞬間聯想到了很多東西。
不過回頭看見軍官焦急的眼神,他便從自己身上掏出一枚銀錠子給對方:“官長,這‘一盾’您先借我拿來稱重,我這個抵押在您這兒。”
“哎,尊使您太客氣了!一盾而已……”
喬銀的“一兩”明顯比“一盾”要多,弄得軍官有些不好意思,把銀錠塞進口袋:“放心,我們有專門的職員,保證公平公正。”
“如此,多謝官長!”
很快,喬銀讓水手們取出了一個箱子,打開,數出了六百四十八兩銀子放在桌上。
軍官也讓士兵請來了兩名文書模樣的人,上前清點稱算。因為計量不同,頗有些麻煩。
喬銀也趁著空檔,和這名軍官閒聊。
“長官,您肩膀上的標記真帥氣!敢問這代表什麼意思?我怕在貴國貿易的時候,弄錯了軍官的身份,引發沒有必要的誤會。”
軍官聽了,臉上流露出驕傲的神色,肩膀也挺得更直了:“這,是我們國家的軍銜!”
“軍銜?……”
喬銀請軍官在一邊坐下,然後讓楊樹拿來了一壺葡萄酒。這是他路過中通地區的時候買的,果然挺合這位官長的口味,一杯一杯的喝起來。
在閒聊中,喬銀很快就打聽了這軍銜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