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潛龍(2 / 2)

這個人就是李鴻章,李鴻章家世很高,在曾國藩在清平戰爭中打出名聲後,被推薦到曾的幕僚團聽用,是曾的幕僚出生,先隨曾國藩打仗有了經驗見識,在湘軍擴充時,從家鄉拉起親族,鄉黨有了班底。從和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因為戰功和手中有兵漸漸起勢,也有清廷製衡曾國藩扶持不同山頭的因素,獨立出了淮軍。隨著著太平天國覆滅,曾國藩因功大,被清庭打壓,感到樹大招風後,怕遭禍患,遣散軍隊後,急流勇退。李鴻章就成了最大的山頭,開始受到製約壓製,剿滅撚軍後,李裁撤部分軍隊,使中央安心,換取了到中央任職,直隸總督,閣臣施政的機會。1870到甲午的一九八四年,號稱漢臣第一。任職北京在其手中建立北洋,讓丈夫死後,因為南方戰爭,皇帝年幼,漸漸手握滿清大權的慈溪太後也要忌憚,堪稱如日中天。

甲午戰後,北洋水師覆滅,淮軍援朝也敗了,李鴻章根基勢力大損,被逼迫去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賠款割地,名聲大墜,慈禧也想要借機收權。

戰後在可以預見的最少十數年裡日本海軍將在太平洋西部橫行無忌,無有敵手,除非西方列強調動大量艦隊,但會不會得不償失?贏了能得到什麼?可見的隻是在清朝的利益糾紛,因為除日本清朝外,亞洲已經淪落為了殖民地,分屬西方各國範圍,根據列強麵對殖民地一致等各種協議,日本必然不敢輕動。隻要日本在清朝問題把握好度,但誰知道日本有多大野心?會不會變得不可控?各國都有擔憂,為了壓製日本,就有了西方乾預。李鴻章聯係三國還遼,中國商貿最豐富油水最大的地方在南方,英國勢力強大不,想要的是加深對清朝的控製,不太積極。德國作為後起之秀,殖民地少的可憐,看到了北方的空白,法國和德有盟約,也想要在越南之後,更北邊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俄國克裡米亞戰敗後向西擴張受阻,目光投向東方,自占領外東北後,積極開括,把東北視為潛在目標,隻是實力不允許,用作向東擴張的西伯利亞鐵路,於1891?年已經開始修建,最為敵視日本在東北的擴展,最為積極,牽頭了這次外交施壓。

從來隻是被視作強盜的列強,居然伸出援手,對外國,也就對日本有些了解,其他的難免兩眼一抹黑。實實在在的好處,加看不到將來的威脅,於是就被視作雪中送炭,李中堂在朝中礙眼,於是出國訪問去了,主要去俄德表達謝意,看看西方風土。也是離開權利核心的開始,走下坡路的表現。

近代被視作大爭之世,合縱連橫,對抗和擴張,占領和遏製,國力的改變是緩慢的,盟友的助力是來的最快的,外交被視為確保國家安全和未來,國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由國家首腦直接領導,影響施政國策,但此時清朝,無力進取,不能自保,也隻能用列請分贓不均相互牽製罷了,內政大於外交,不了解使外國,不能主動使用外交手段,隻是外國主動生事被動應付罷了。

1986年初李鴻章出洋訪問,是主動外交的嘗試,既然是外交,有所圖,有多少表演,所圖何處,也就難品論啦。十月歸國,他說外國之強,比聽說的還厲害,超過原來自己的想像,中國急需改變。但沒見過的人又如何想象沒見過的東西呢?外出一年,已經被架空的差不多了吧,被任命為總理大臣行走。時稱伴食宰相,也就是負責賠著吃飯的宰相,不做事,沒權利。

張克去見李鴻章,難免會被視作投靠,將來可能會被打壓,也吃一年官飯了,知道做官最重要跟對人,站隊。李年紀大了,名聲也爛了,沒權了,走下坡路了,傳統眼光看,有些不智。但有幾點,張克相信李心裡是有國家的,作為儒學中人,站的高看的遠,名聲大,責任大。自己沒有可以借助的強力人際關係,但想做事真的要有上麵有人,張克看的明白,國家很危險啦,需要有所作為,不能拖。如果能讓李看重,會願意幫忙的,看不到西方強盛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西學人士的,李出洋訪問多國,說出急需改變的話來,必然是願意交流,會聽取西學人士意見的,前提是說服他,取得信任。此時有見識的官員太少了,滿朝官員雖多,能交流,理解的,思想改變的,有幾個?出於這個角度,絕對算的上相同的政治方向追求,隻是作為大部分傳統人士是從另一個角度,傳統劃分,站隊來看。

當然也會覺得可笑,低級官員考慮個屁的站隊,亂七八糟的瞎想,一個文員想自薦到,高級官員眼前,也不是一般的難,不理解的以為你發神經了呢,誰管你啊,太荒謬了。地位太低,也許一個奴才,一個意外就GG了,這時代可是危險的很的(我在十幾歲時,還被混混拿刀搶過,刀架脖子,雖然知道不大可能下手,但感覺不一定準啊,當時真嚇住啦)看自己的衣服就知道是小卡洛咪。要不然要帶隨從呢?乾啥最好結伴,出點事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冬天快到了,每天都死人,為了生活各種罪惡滋生,不敢去緬北,不敢去戰亂地區,就彆想象,你沒見過。不懂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的人,不懂輕生重死的文化土壤。

隻是自信自己的眼光,想法,相信李有這個眼光,隻要知道有自己這麼個人來自薦,不直接出麵,也可以見到身邊的幕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