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周雲治軍(1 / 2)

楚兵 一代神坑 5206 字 21天前

定襄郡。

大漠的風,吹過這片水土豐茂的草原。

蒼涼的號角,在這裡響起。

它是遊牧文明的掌上明珠,圍繞著定襄的戰爭,從秦漢起一直打到清代中期。

匈奴的冒頓單於騎馬走過,鮮卑的鐵騎從這裡南下。

耶律大石渡過了此地,大明雄兵也曾北上破蒙元可汗。

這裡傳唱著千年的悲歌,也湧現了無數英雄,宇文泰、高歡、楊忠、李虎……

南衛城。

這是大楚皇帝為了北伐突厥國,而在重鎮定襄修建的三座衛城之一。

此城高五丈,長三裡,寬兩裡,可屯兵數萬,

內有蓄水池、馬廄、糧倉等,與定襄城互為犄角之勢。

攻陷南衛城,是周雲實現戰略的首要任務。

因為不可能大軍攻城的時候,頂著背後敵軍的火力,那是死路一條。

但根據已知情報,此城防守兵力不弱,

有騰格裡兩支千人隊,還有蔑爾齊人不少部眾,有一萬多突厥兵,一萬多西域各族仆從。

總體下來兩萬多人,周雲在綜合考慮後,儘管時間很緊迫,但他還是決定,暫緩進攻。

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辦,必須馬上處理。

三鎮節度使,定王項濟,仁義之名遠播。

加之建安軍十七斬二十三法,大楚子弟兵的行為,獲得了廣大楚人的支持。

北疆各郡,兵力源源不斷,接連湧入。

那一戶一族,拖家帶口,排著長龍,蜿蜒入軍。

如同水滴彙聚河流,河流進入海洋。

北伐兵卒漸漸如同大漠風暴一般,幾乎遮蔽了南衛城這方天地。

這幫子北疆楚人,一腔熱血。

雲都山、雁霞山、公屋山、老鷹山、黃達嶺、石羊堡等等,幾乎都是傾巢而出。

可謂是楚人之膽魄,氣吞山河,風雲激蕩。

當然,這些兵卒大部分是沒有戰力的後勤兵。

其中不乏,一些慷慨赴死之餘,還要占小便宜的小農思想。

有些狗日的,小屁孩帶著小屁孩,一串一串,背上還掛一個,拖家帶口。

還有一些宗族,連牛羊家當都帶來了。

男女老幼,擠在窩棚區,小孩子啼哭,婦人哺乳,人聲鼎沸,好不熱鬨。

那場景,看的周雲心態崩潰。

他數次在野戰帳篷低頭不語,來回踱步,思索解決之道。

這特麼是打仗?不是遷徙!

這樣的軍隊,空有數量,沒有戰力,是絕對不行的。

此刻若是有數萬驍勇的突厥人精銳,襲擊龐大的建安軍團,那必然是一場潰敗。

但此刻,北疆同仇敵愾,一腔熱血,也不可能趕回去。

何況兵力越多,對周雲來說並不是壓力,隻是要花費時間。

周雲有一個強力AI係統。

兵神!

它是沒有上限的,就怕沒人,不怕人多。

建安軍的前身是武川鎮集團。

這支從山林雪地走出來的楚國潰兵,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

建安軍集團基本繼承了這股力量。

它有一套完整而高效的運行體係。

周雲在收集完後續楚人的信息後,立即對大規模兵馬進行了調配。

兩萬多婦人、老弱進入輔兵營跟匠造營,立即全力生產各類甲胄。

連帶著還能動的小孩,全滾進去,彆在軍營調皮搗蛋。

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製造甲胄。

沒有鐵甲,就弄皮甲。

實在不行,紮不了鐵片,就紮幾塊木頭,也比戎衣強。

辦法總比困難多,活人還能被尿憋死不成?

武川鎮吃了太多甲胄的紅利,周雲比任何人都清楚,甲胄的重要性。

冷兵器時代,士兵能不能擁有戰力,首先就看甲胄。

沒有防護,甭管這支兵馬多精銳,那都是沒牙的老虎。

至於大規模的民夫跟健婦,周雲采用老辦法。

大營中,茫茫多的鐵鍋架起,又是一輪大選兵開始了。

但這次,周雲知道,應該是沒什麼強兵的。

楚興會盟,北疆能戰的基本都來了。

這次來的,基本是各楚人聚集地留守看家的人,普遍是老弱,注定這批兵員不是很強。

唯一出彩的,是三座山城的山兵部隊,這些由建安軍官員組織的山民,擁有還過得去的戰力。

至於娘子軍跟神機營,那一直都是兩支特殊的主力軍。

七萬多年齡跟體能還算能看的,漸漸被遴選出來,接受兵員最基本的訓練。

正所謂臨陣磨槍,不亮也光。

上戰場九死一生,但那是好好練的結果,否則,那唯一的機會也沒了。

戰兵職業化訓練,肯定是趕不上的。

彆說後來的北疆楚民趕不上,就是十三營、十四營、十五營,這些會盟來的戰兵,也有很多人軍事素養,並不到位。

這七萬多人,主要訓練令行禁止,看得懂軍令就行。

同時,周雲采用了拉練的辦法,給他們製定了三十裡外,林子裡砍伐巨木的任務。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為了最大程度保持戰力,這些兵卒基本上遵循地域原則。

同樣是楚人,老子張家還能乾不過他王家,誰願意忍這口氣。

加上周雲在吃食和保暖上的豐厚,極大的增強了他們的體能。

文工團大規模,耳提麵命式,跟著隊伍宣揚,十七斬二十三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