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江南,是江浙和兩廣一帶五府的總稱。
這裡北鄰長河,東接東海,南鄰南嶺山脈,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
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河湖交錯,自古便是魚米之鄉,大乾八成的糧食都產自這裡。
如此得天獨厚之地,自然是人傑地靈,不但是富庶無比,還孕育了無數英傑。
溫飽而知禮,人們吃飽飯,自然要學些天地大道來充實自己。
恰好,儒學便是天地至理。
其博大精深,文章典故不知凡幾,天道人倫皆被奉為經典。
學好了既陶冶情操,也能多些吹牛打屁的資本,若是學到精深,或許還能成就大家,流芳千古也不在話下...
當然,這些都是次要的,關鍵是,學了儒學便能參加科考。
若是運氣到了,高中個探花狀元,從此便飛黃騰達,成為人上人了。
一人之下的宰相也不是沒有機會。
即使沒那運氣,也能考個舉人,雖然沒有官身,卻是士大夫的待遇。
見官無需跪拜那都是虛的,福利補貼也都是小意思,光是田產不用繳稅,便能光耀門楣。
這可不是說說的,看似能減免稅收,但其中的好處可太大了。
古代的賦稅是很重的,十取其一都是盛世光景,正隆接手時已經十取其三了。
其實按照正常來說,真不至於這麼嚴重,可隨著大乾立國越久,繳稅的田產卻少了。
而且是逐年減少,少到不得不增加賦稅來確保收支。
事實上,田產沒有變少,而是逐年增多,但都被地主豪紳所兼並。
土地在地主豪紳手裡,想收賦稅就難了。
他們一般會找上當地的舉人,隻要出個半成,便能將土地掛到舉人名下。
這樣一來,純賺兩成半的收入啊。
再說舉人老爺們,看似隻有半成收入,但架不住多啊。
十裡八鄉彆說地主豪紳,就是貧下中農,也想把田產轉到舉人的名下呢。
誰也不是傻子,才不會為了愛國多交那兩成半的賦稅。
關鍵是也交不起,朝廷可不隻有賦稅,亂七八糟的交下來,飯都吃不上。
於是舉人就徹底發達了。
什麼也不用乾,隻要這功名在身便吃喝不愁,實現真正的財富自由。
可以說,舉人是曆史上最早躺平的那群人。
而隨著舉人的增多,田產的賦稅就越少,收取的比例就也越高。
如此惡性循環,久而久之,王朝哪有不更替的道理。
究其原因,地主豪紳是罪魁禍首,儒學和其下的舉人也功不可沒。
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江南,這種風氣是最濃的。
一邊是地主豪紳和儒學狼狽為奸,歌舞升平。
一邊是百姓淪為佃農,在朝廷和地主老財的剝削下苟延殘喘。
以至於光是種地已經無法養活自己。
不過還好,天無絕人之路。
靠山吃山,自學個獵戶進山打獵,熟練水性後下水摸魚,不至於被餓死。
哪怕這些都不成,那也不要緊,老天爺賞飯吃,因為環境氣候適宜,農閒時還可以養蠶織布補貼家用。
這事沒難度,家家都做得,男女老少皆宜,隻要勤快些,也能賺回不少錢財。
所以,養蠶或紡線這些營生對百姓非常重要。
可是自從蘇氏織造一家獨大後,一切都變了。
養蠶可以,但必須受雇蘇式織造,成規模地進行科學養殖。
受雇也還不錯,工錢並不是太少,但這樣一來,家裡的田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