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五月五日午,先人真命苦(2 / 2)

而且院長再怎樣,也要聽塵王的吩咐,或許就是在為塵王背鍋呢!”

“我去,還真有這個可能。”

“胡亂猜什麼,回去問問就完了唄。”

“對,去找院長,不給個說法,我實在過不了心理這一關。”

“遇事不決總不是個事,這事必須搞清楚,不能再這麼吊著。”

“同去,這次咱們就徹底弄清真相,到時候便是冤有頭債有主,誰的鍋誰擔。”

“沒錯,不管是院長還是塵王,都彆想不明不白地糊弄過去…”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端午節從祭奠變成了討伐。

整個隊伍浩浩蕩蕩,返回了隱學書院。

而隨著進入書院,人潮也越來越多,等到王成道所在的書院小築時,已經有上千人之數。

此刻的隱學小築內,王成道正煮著茶,一臉唏噓地給一旁的幼童講著端午節。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這是一首描寫端午的詩,意為端午節接近夏天的中間了,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

鹽和梅已經在鼎裡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

這是古人就留下的習俗,已經很多年了。

靠著欄杆方知木槿長得茂盛,對著水才發覺蘆草很芳香。

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長久,各位大臣共保國家昌盛。

所有人對國家的忠貞如果能始終如一,這種美德也一定會在後世子孫中傳揚...”

王成道說完,眼中滿是緬懷和希望地看著身邊的幼童。

那神情,仿佛如詩中所述,在期待子孫對國忠貞。

其實,他心中所想的也是這個,心中滿是寄托。

四年前,初入中州,他成為隱學的院長,也是在端午節,他給學生們解了這首詩。

那時的他和現在一樣,眼中滿是希望,心中全是寄托。

現如今四年後,他心底的想法沒有變,但物是人非,他不可能再向以前那般看著學生們。

不是不想,是沒機會。

即使他做了,學生們也會嗤之以鼻。

嘲諷的冷言冷語,亦或悲憤,他實在不想麵對。

人活著是需要動力的,四年的堅持,王成道雖然累了,瘦了,又老了,但他精神矍鑠。

而現在,沒了學生給予的動力,他隻能把最後的精力寄托在麵前認真聽故事的孩子身上。

能多教一人也是好的。

至少他是在實現自己的價值。

又或者,欠的債多了,多到自己都過不了心裡的那道坎。

幾百人的性命,都因他一言...而絕!

或許,唯有自渡,方能心安!

又或者,與其說是他的教人,不如說是在贖罪。

幼童沒有令他失望,歪著頭思考片刻,終是起身,恭敬地行了弟子禮。

“先生,弟子受教了!”

可就在這時,門外傳來不舒心的聲音。

“姓王的老匹夫,你還欠我們一個解釋,快出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