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願賭服輸,我們就隻能安心地幫他經營銀礦。”
“p,老子到死都沒想到,我堂堂狀元出身,混到內閣的大儒,其實就適合當礦工...”
老頭們一臉慚愧,透露出的信息也成功勾起了許青雲的好奇,他急忙問道。
“各位大人,快說說怎麼回事,你們到底是如何論道的?”
於是,眾人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了經過。
“此事說來話長,那還要從上京城破說起。
話說當時我們聽了劉元甫的話,舉族投奔勾麗。
這無可厚非,王侯將相皆是命數,家族興衰也有定理。
儒家聖學曆經多少朝代更替,禍亂四起,卻屹立千年不倒,是為何?
無他,皆是因為聖學大佬和世家都懂一個道理。
無論誰來當皇帝,最後還是要請儒家來幫助其治理。
皇權天授,但教化萬民,隻能靠儒學...”
老頭們說的篤定,許青雲心中卻已是羊駝奔湧。
說的好聽,哪裡是什麼教化萬民,實則就是在愚民!
說白了,就是少數聰明人通過些經義來忽悠人。
當然,也不單純是忽悠,還是送出些胡蘿卜的。
就比如科考。
說白了,這就是統治階級高高在上,令萬民臣服的手段。
具體流程就是,反賊完成大一統,發告示,名為廣招賢才,實則要打造鐵桶江山。
儒家就來了,為顯誠意,還在經義上特意加了個君權神授的高端思想。
君權天授,其意就是皇權來源於神,皇上就是神的代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神聖不可侵犯性...
呃~
這就很合理嗎,既被吹捧成神,又能愚弄百姓,那個皇上不喜歡。
而這還沒完,核心思想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十字真言,先改順序再改解釋。
忠孝放在前,忠君排第一,忠孝不兩全時,在規定個三綱五常,第一條就是“君為臣綱”...
好嘛,有這核心思想指導,社會大風氣不就定了嗎~
百姓但凡餓不死,都不會去造皇帝的反。
反過來說,都快餓死了,更沒有造反的力氣啊~
這對皇帝來說,就是個穩賺不賠。
那還有什麼好客氣的,驕奢淫逸地使勁造唄~
呃~
扯遠了,其內在含義便是,王朝有興衰,世家永相傳。
這算是儒學內部的潛規則,也是所有世家的共識。
許青雲知道,當時的大臣們,包括劉元甫在內,都是打的這個心思。
之所以選擇勾麗,也是因為勾麗和大乾最為類似,勾麗王也尊崇儒家治國的思想。
然後便有了劉元甫的暗送秋波,勾麗王的臭味相投,最後就準備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同流合汙...
“這事其實也是正經,當時的情況,城破已是板上釘釘,無一絲回旋的餘地。
雖然我們有背叛皇帝的嫌疑,但好歹能挽救全城百姓的性命。
而對大乾所有百姓,這樣做也最有利。
至少不會再征戰,官員也還是那批人,不會太過橫征暴斂。
而且選擇勾麗,才能遏製蠻族,畢竟讓那些野蠻人太過殘暴和胡作非為。
若是運作的好,沒準還能讓四族窩裡鬥,兩敗俱傷...”
關鍵是世家又能無恙相傳吧~
許青雲不由在心中腹誹。
但又不得不說,說的也不錯,當時的選擇也確實是最有利的。
隻可惜,有塵王在!
許晴也不由有些期待了。
他想聽聽,麵對陸塵天神下凡,老頭們會作何感想?